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第0496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一、工作进展情况

推进课后服务是全面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市教委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工作要求,积极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等系列工作文件,以全面育人为导向统筹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指导区县、学校运用选课走班、社团活动、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形式,开设作业辅导、运动游戏、器乐学习以及美术、书法、科普、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目前,全市各个区县均已建立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5+2”全覆盖,全市参与教师20.5万人、学生303.4万人,学生参与率98.33%。课后服务从“无”到“有”,从“有”转“优”,不断向课后服务品质化、特色化提升。我市两江新区“创新课后服务机制 增强家长学生获得感幸福感”等案例做法得到教育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充分肯定,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典型经验被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全国主流媒体报道,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下一步打算

(一)统筹优质师资,强化专业引领。在以学校教职工为主体、其他专业人员为辅助的课后服务指导教师队伍基础上,积极鼓励区县探索建立社会专业人士、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等校外人员参与课后服务的准入机制、评估退出机制。同时,进一步发挥课后服务资金效益,激发校内外优质师资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整合教育资源,拓展课程供给。持续完善由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公益机构及社会机构等多方参与、协调发展的课后服务供给体系。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拓展项目,力争尽快实现全市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全覆盖,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指导区县和中小学充分利用当地科普、文旅、体艺、红色教育等方面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成为发展素质教育重要载体。

(三)明确经费保障,严格资金监管。坚持家长自愿、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逐步加大财政经费对课后服务工作统筹保障力度,课后服务收费按照有关财经制度纳入财务管理,专款专用,明确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标准,均向社会公布,进一步规范课后服务经费使用和监管,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四)落实督导评估,持续追踪问效。积极推进课后服务信息化监督管理工作,实现网上自愿报名选课、学校智能排课、实时场地管理等功能,及时收集意见建议,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市教委将坚持问题导向、评价推动,强化对课后服务等“双减”任务督导检查,市教科院、市评估院将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课后服务质量专项调研评估,确保其推进有序、工作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