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课后延时服务规范开展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教委
协办单位:市财政局
关于推进课后延时服务规范开展的建议
2021年秋期,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幼儿园学生“接送难、监管难、作业辅导难”等矛盾,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国各省市开始陆续实施“5+2”课后延时服务。
一、主要问题
课后延时服务开展两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丰富了学生课外学习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各类学校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总结经验,形成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开展模式,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大多数学校服务内容单调甚至单一。目前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可以分为:一是学科作业辅导。这是大多数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采取的主要形式。二是艺体类等常规兴趣活动。这些常规兴趣活动属于国家课程,城市中小学或乡镇完小基本有专业的老师,所以能够开展。三是社团活动、综合实践课程等课程。城市学校的社团种类较多,一般30个左右;而多数农村学校则严重缺乏相关的老师,很难开展相应服务。
(二)课后延时服务师资的不平衡导致部分学校将服务变成了学科作业辅导,甚至是自习课。部分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在原来课时不调整情况下,生硬延长2小时作为延时服务,导致孩子在校时间过长,影响正常的就餐,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三)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资金使用不规范,引起教师和家长的不满情绪。部分学校未按规范收取费用,这成为家长的负担。
(四)学校没有做到真正地做到自愿选择课后延时服务,大搞“一刀切”,让所有学生都参加课后延时服务。
二、原因分析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监管的不到位。二是学校及教师对于课后服务存在着认知定位的偏差,影响着课后服务的开展。三是学校面临升学和上级的考核评比的压力较大。
三、建议
(一)强化区域内师资协调统筹,满足课后延时服务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在合理、自愿的原则上,对师资进行协调统筹安排。可参照“区管校聘”模式,对各学区办内师资力量进行灵活流动,最大程度实现课后延时服务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探索“共享教室”,开展“错位服务”。为解决学校硬件不足等问题,可征求家长意见,探索建立“共享教室”,即在同一时间、同一教室内安排多个服务内容。同时,可以探索开展“错位服务”,班与班之间课后作业辅导与艺体服务“错位”排课,最大程度利用好现有的教学场地,缓解服务场地不足的问题。
(三)建立“网络云课堂”与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网络云课堂”,资源共享,缓解课后延时服务地区间、学校间质量不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可以打破地区限制建立跨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发挥优势学校的辐射作用,将不同学校的资源网络共享。
(四)引进来走出去,整合社会资源。一是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社会实践基地等,既可以请进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这些地方开展相关活动。二是发挥有一定特长的志愿者的作用。建议将参与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内容纳入志愿者服务项目。三是与区域内高校合作,高校有较好的教育资源优势,既能丰富孩子的课后服务内容,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生涯认知和规划。
(五)进一步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接受社会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出台细致可具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建议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学区域内学区办、学校、家长为主体的家校联合管理委员会,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定期开放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校参观延时服务开展情况,了解家长诉求,及时调整服务方案和措施。同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学校开展延时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并将此作为考核学校的指标;并进一步加强课后服务经费的收支监督和审计,及时向学校教师和社会公示,对违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