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管理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502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城市管理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及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目前,全市建成投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19座、处理能力5100吨/日,其中洛碛厨余垃圾处理厂负责处理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厨余垃圾,处理能力3100吨/日。2022年全市共处理厨余垃圾124万吨(其中餐厨垃圾108万吨,家庭厨余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16万吨),餐厨垃圾处理水平全国领先,生活垃圾分类连续3年走在西部城市前列,被生态环境部列入“无废城市”建设经典案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各方参与。一是组织生活垃圾分类师生演讲比赛、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等主题活动。围绕垃圾分类“八进”(进机关、企业、学校等)活动,开展示范建设工作(2023年还将组织6场以上全市性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二是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家庭等宣传活动,组织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推动将垃圾分类融入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和居民公约、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及“五长制”等内容,并持续开展入户宣传,组织发放“入户式”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桶、分类袋等,提升前端厨余垃圾分出效果。指导区县建立垃圾分类宣讲队伍,加强作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联合市机关事务局,遴选出20家第一批重庆市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市级示范点。在《重庆日报》开设垃圾分类宣传专栏,2022年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2100余篇(次)。
(二)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深度覆盖。一是按照“三有”标准(有设施设备、有常态宣传、有管理制度)实施建设,目前全市城市垃圾分类体系已覆盖243个镇街、17666个小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在全市开展“四个专项”行动(落实责任、摆放整齐、分到位和投准确、规范运输),累计签订责任承诺书147万余份,建成垃圾厢房486个,规范分类运输车1429辆,完善分类设施标志标识8.1万个。三是提升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中心城区日均分出厨余垃圾1670吨、可回收物2435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1.8%。
(三)有序实施设施建设提高分类能力。一是编制《重庆市中心城区环卫设施布点规划》《重庆市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做好行业顶层设计。督促区县按期推进设施建设,“十四五”以来已经完成6个厨余垃圾处理设施项目。二是规范设施配置。按照《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设施配置及管理导则的通知》要求,督促规范设置居民小区分类投放设施,其中居民楼出口处以厨余和其他垃圾桶成组设置为主,小区公共区域按照“四分类”要求设置。三是优化后端处置。中心城区按照“统一收运、集中处理、设施共享、运距合理”原则推动完善了厨余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全市目前厨余垃圾处理工艺以厌氧发酵和好氧堆肥为主,也有黑水牤养殖等技术项目,各区县也积极开展了“家庭厨余垃圾堆肥”等试点。从运行情况上看,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工艺较为成熟、投入产出相对稳定,环境污染控制效果较好。
(四)积极开展技术探索创新。厨余垃圾粉碎机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广有应用,一是因其饮食方式较为简单,二是污水处理系统结合低楼层实际,大多提前考虑厨余垃圾污水排放处理问题。我市高楼层居多,家庭厨余垃圾油盐含量高,易在下水管沉积堵塞,仅部分有条件小区的居民试点安装了厨余垃圾粉碎机,并针对厨余垃圾产量大、杂质多、处置难度大等问题,鼓励企事业单位研究高效的厨余垃圾分选设备和技术模式,同时持续探索前端垃圾分类的技术创新,如前端智能分类箱、“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系统、智慧环卫系统和一系列相关企业的“四新四小”发明创造等等,推动实现厨余垃圾零焚烧、零填埋,形成兼具示范性和推广性的通用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