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626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一、重点建议办理情况
市卫生健康委作为主办单位,高度重视第0626号建议的办理工作,明确此项工作由党委书记、主任张维斌同志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认真制定重点建议办理方案,与市医保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大数据局等协办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人大代表和市人大科教文卫委汇报工作进展。
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金强同志委托,8月1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蒋建国同志、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陆多祥同志,率队到彭水县督办重点建议办理情况。实地查看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了解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相关举措,并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和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建议答复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二、针对提出问题开展的工作
(一)针对“慢性病负担较重,原因病致贫家庭存在返贫风险”问题。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医保局、市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人口医疗保障政策调整及报销结算工作的通知》,指导33个区县合理调整医疗保障政策,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病专项救治、“先诊疗后付费”等工作。将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和因高额医疗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重点救助对象(含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等)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对非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60%。持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入户核实99655人,核实率97.81%,大病专项救治率、乡村振兴监测对象应签尽签率保持在99%以上,大病专项救治病种33种(比国家多3种),防止因病负担较重影响基本生活。
(二)针对“疾病预防知识匮乏,村民健康状况整体较低”问题。常态化开展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家庭、进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市民健康科普知识》,推动健康知识进村入户。通过发放健康礼包、专家义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式,实现脱贫人口一家一张明白纸、一家一个明白人、一家一份实用工具、一人一份“健康教育处方”。2022年,33个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的区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8.97%,较2021年高2.6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增长幅度。
(三)针对“乡村卫生站基础条件滞后,医疗保障不足”问题。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创建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5家,三星级以上村卫生室7868个。开展“组团式”帮扶,25家三甲医院与14个脱贫区县县级医院建立对口关系,对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安排中央及市级专项经费4.7亿元。争取鲁渝协作资金3940万元,选派山东医生414名,深入570余个村开展“鲁渝有约·山东支医千村行”活动,服务群众10万余人。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专家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卫生健康委将认真吸纳建议,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因病返贫致贫为底线,以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为目标,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地落实,完善家医签约、大学生村医计划、区县区域性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等配套文件。加大帮扶力度、加强基础投入、加快数字转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一)针对“加大对脱贫群体的医疗帮扶力度”建议。一是做好动态清零。完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机制,确保“有人看病、有地方看病、看得好病”。二是减轻医疗负担。健全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互补衔接,增强大病保险减负功能,强化高额医疗费用支出预警和精准帮扶工作,对因病产生大额支出导致易致贫返贫患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不因罹患重特大疾病影响基本生活。三是做优健康促进。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持续完善和使用好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动态调整、增加库存,最大化发挥作用。细化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做好“渝康健”健康科普教育应用服务工作,促进广大群众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以上。
(二)针对“加强乡村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与数字化改造”建议。一是推动资源下沉。持续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县聘乡用”不少于800人,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区县专家诊疗服务。持续推动“潮汐式”医疗援助,在高温季节从三甲医院抽派高年资专家对口帮扶脱贫区县避暑地乡镇卫生院,解决景区群众看病难问题。推进家医签约“六个拓展”,扩大服务供给,让有需求的群众拥有贴心的家庭医生。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20家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60个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规范“基层卫生发展资金池”“技术协作服务资金池”管理,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迭代升级,让基层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检查设备。三是推进数字健康。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动态更新、涵盖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影像、心电、检验”三大远程诊疗服务区县全覆盖和“基层检查、区县级诊断”,让群众在乡镇就能享受到区县级诊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