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市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协办单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林业局

建议正文

关于加强我市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一、建议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要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重庆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叠加的重要区域。全市范围内共有野生维管植物5890种,隶属于227科、1302属,蕨类植物631种、裸子植物42 种、被子植物5217种;野生脊椎动物865种,其中鱼类172种,两栖动物54种,爬行动物61种,鸟类 432种,兽类146种。拥有珍稀植物47种、珍稀陆生脊椎动物32种、珍稀鸟类19种及珍稀鱼类16种。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相关数据,我市已经完成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2797份,涵盖37个科、89个属、109个种。其中,粮食作物1179份、经济作物307份、蔬菜768份、果树472份、牧草71份;已移交国家有关资源库(圃)资源719份,全部为国家资源库(圃)中没有重复的新资源。同时,拥有一批珍稀资源,如花椒野生种质资源、城口火罐柿、野生宜昌橙、野生豇豆属资源、万亩连片野生猕猴桃原生境等。加强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推动我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重要途径。

二、主要问题

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特别是生物遗传资源全面保存、数字化几近空白,基因资源流失风险高。

一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仍未根本转变。从1956年至2014年,我市地方或野生品种、特殊用途品种消亡了1630个,消亡比例为41%。近几年,我市减少的珍稀动物主要有1种爬行类、12种鸟类及5种哺乳类,有22种渐危、5种濒危植物亟待保护。

二是生物资源收集保存工作滞后。我市初步建成了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进行了野生动植物的迁地保护;重庆市动物园、重庆市野生动物园、重庆市南山植物园等在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及迁地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看,对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主要集中于高等植物和大型动物,即使对珍稀濒危植物也未能实现迁地保护全覆盖;而对微生物、昆虫等的生物资源、特种物种、特殊生境的认识、收集、保存和利用严重不足。

三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集中于主要的经济作物和动物品种,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评价和挖掘重视不够,对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物种和基因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我市野生动植物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大资源、小产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顶层设计。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生物安全大局,加快编制全市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围绕生物资源保护和生物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加强顶层设计。

二是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建立全市生物资源目录,集成生物标本资源、植物资源、生物遗传资源、实验动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资源等数据,促进生物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

三是建立长江流域种质资源库。以重庆地方特色作物种质资源、重点畜禽遗传资源、四大家鱼水产种质资源和微生物菌种种质资源等战略生物资源为重点,加大珍稀、濒危、特有、独占性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收集力度,建立重庆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系统收集长江流域水生物种、珍稀植物物种和特色植物、花卉苗木等种质资源,建立长江流域种质资源库。

四是建立长江流域生物基因数据库。以重庆生物基因资源为基础,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动植物基因资源收集、保存、扩繁,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基因抢救性保护,构建包括活体库、组织库、基因库及综合数据库在内的长江流域生物基因数据库,提高动植物遗传资源样本和基因信息数据的储存、分析、管理和应用能力。

五是加快培育生物育种产业。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充分发掘长江流域生物遗传资源,强化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生物育种产业。重点围绕荣昌猪、柑橘、水稻、油菜、棉花、马铃薯、甘薯、罗非鱼、茶树、黄连、花卉苗木等物种,推进优质、高产、营养、安全的新品种规模化、智能化的种质创制。

办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