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主办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协办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国资委

建议正文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基础情况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就业事关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毕业生规模年年新高,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人,达到1076万人;2023年预计“再创新高”,达到1158万人。近3年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影响,新增就业岗位减少,供给和需求一升一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只增不减,以万州区为例,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4605人,较2021年2035人增长226%;其中困难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456人,较2021年186人增长245%。

二、面临问题

(一)就业形势不景气,催生“就业难”。据2022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大,就业岗位数量减少,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持续走低,供需不平衡致使劳动力市场“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前程无忧人力资源平台在2023届毕业生需求调查中,有68%的国有企业、65%的跨国公司、56%的民营企业表示对2023届毕业生的招聘数量会少于2022年,来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创业准备不充分,催生“创业难”。万州区大学生就创中心调查显示,在万高校大学生创业呈现参与创业比例低、项目层次低、创业成功率低、创业收益低等“四低”状态,42%的大学生创业存在盲目跟风现象,63%的大学生未经过经营培训,普遍缺乏公司运营和管理知识,公司人员结构匹配不合理。

(三)就业观念不积极,催生“慢就业”。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考研考公热度持续升温,2023年国考报名人数259.77万人,远超上年的212万人。截至2022年11月底,万州区329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约70%的学生因考研考公,先就业后择业的意愿不强,其中80%以上的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全力备考,担心边就业边备考会分散考公考研精力;约30%的学生因薪酬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艰苦等,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抱有躺平和佛系心态,啃老现象越发普遍。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职业引导。加大在校期间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力度,增强对就业的了解和认识,更好规划自身就业方向。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针对不同毕业生的性格特点和就业目标,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针对“慢就业”毕业生,引导调整心理预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理念。

(二)拓宽就业渠道。树立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更大力度出台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扶持、用工补贴等稳企稳岗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发展,稳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引导更多大学生通过社会化渠道就业。挖掘公务员、教师、国有企业等政策性岗位潜力,用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扩大招录规模,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三)加强创业帮扶。组织创业导师进校园开展培训,提供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和实践指导,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加大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用好创业孵化基地,在资金、场地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降低创业成本。鼓励大学生参加“双创”比赛,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同步做好大学生创业项目转化落地和跟踪扶持,深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四)优化公招模式。针对部分毕业生“慢就业”“选择性就业”现象,建议进一步优化公务员、教师、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岗位招录模式,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1年以上的就业经历、见习经历、参军经历,作为部分岗位招录的必要条件,既缓解公考招录压力,又提升毕业生就业技能和适应能力,还增强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积极性。相应的就业经历、见习经历、参军经历等,可通过社会保险参保记录、人社部门、退役军人事务局等证明,防止工作经历造假。

办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