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745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

一是高位推动慢性病防控工作。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慢性病管理工作。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为慢性病管理提供规划指引。2017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渝府办发〔2017〕116号),提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要求各有关部门围绕工作规划抓好贯彻落实。

二是明确专病医防服务模式。2020年,重庆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关于推进区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渝医改办发〔2020〕4号),明确医共体牵头医院应在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领导下,建立县域内传染病、重点慢性病、精神卫生、职业病及地方病等专病联防联治工作机制,促进县域内专病医防融合,形成专科与全科一体的专病医防服务模式。

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全市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和项目,近3年来已累计争取下达卫生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28.4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72亿元、申报设备购置贴息贷款22.6亿元,支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346个,持续推进完善慢性病管理基础设施条件。

(二)打造教育专家团队。

一是高质量推进“两库一机制”建设。市和区县全部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市级遴选首席专家15名,20个专业组吸纳专家490人,组织专家编辑出版《重庆市民健康科普知识读本》,编写发布科普推文200篇,累计受众2800余万人次;完善健康科普资源库,开展健康科普作品征集评选入库活动,库存作品近1000个,300家单位及部门下载使用15万次;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建设“重庆健康科普”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围绕糖尿病、肥胖等主题,发布信息2800余条,阅读量达9000万次。

二是高标准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严格落实国家要求,实施国家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2022年,完成基层临床骨干、全科和乡村医生培训共1242人;开展基层卫生人员乡村振兴专项执业能力培训,共培训乡村医生29598人次。

(三)组建融合性家庭医师团队。

一是明确家庭医师团队人员配比。2020年,市卫生健康委出台《关于印发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第一版)的通知》(渝卫发〔2020〕57号),明确要求每个家医团队至少配备1名家庭医生、1名护理人员、1名公卫医师,医联体内家医团队至少配备1名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已有二、三级专科医师1655名加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团队,建立“全专结合”联合门诊,精准对接居民的健康需求,提供“一站式”全专结合服务。

二是动态监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变化情况。实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机制,支持采取巡诊、派驻等灵活多样方式,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四)推动信息化建设。

一是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集约化建设。将全民健康智能管理平台(一期)项目纳入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推进健康档案管理、基层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管理、基层高血压、糖尿病单病种管理、慢性病报告卡管理等功能建设。

二是扎实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信息系统已连接41个区县、79个市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已共享10416类市级政务数据,政务部门虚拟前置机已归集68个市级部门8133类数据,归集数据总量超36.5亿条数据,其中涵盖了7593万条法人数据、1.45亿条电子证照数据。

二、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将依托市级重大疾病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卫生健康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将重大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二)持续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我们将聚焦群众健康知识需求,按照“预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持续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力度,让运动促进健康等科普知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三)进一步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精品家庭医生团队建设。逐步扩大签约服务重点人群范围,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中医干预等综合服务,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四类重点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

(四)继续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加快推进远程医疗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推进“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农村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全民健康智能管理服务平台(二期)等重点建设与应用,加快上线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