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县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协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医保局

建议正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

区县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市上下闻令而动、众志成城,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全力推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然而,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频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泛、损失严重等特点,SARS、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仍是潜在重大威胁,特别是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近三年的抗疫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暴露出了区县疫情防控中医疗救治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一、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我市区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体系尚存短板,一些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不能满足当前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治形势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配套设施还需完善。当前,全市无区县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各区县主要依托当地人民医院建立起感染专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较为陈旧且不齐全,应急设施较为缺乏,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足。同时,传染病专科设置不够合理,大都设置在综合医院内,与其他疾病诊治空间距离较近,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地段,“平战结合”无法有效发挥,不利于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

(二)传染病防控和诊治水平有待提高。现有区县传染病专科主要诊治艾滋病、结核、肝炎等感染性疾病,诊治病种较单一、诊治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由于在工作待遇、成长环境、晋升前景等方面缺乏竞争力,难以赢得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青睐和坚守,“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较为突出,以致区县公共卫生人才和预防医学专业人员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储备不足。传染病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协同机制不够完善,区县疾控中心对传染病防控与医疗救治的督导检查、指导培训力度还不够,流行病学调查及时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还不够。

(三)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的保障机制亟待完善。由于受“重治疗、轻预防”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区(县)级财力薄弱,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经费缺乏长效投入机制。区县传染病专科在基础建设、设备购买、人才引进、基本运行等方面的投入主要依托所在医院,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二、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除巴南、永川、万州、黔江四地建设有公共卫生救治应急医院,作为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外,其余区县鲜有独立设置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因此,加快建设区县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区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20〕735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统筹规划。建议由市发委牵头,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配合,指导各区县严格按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适度超前规划布局,根据辖区人口规模,建设一所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负责集中收治全区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对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置和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

(二)做到“平战结合”。建议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配合,各区县根据当地实际,依托综合性医院建设或独立设置,选址应处于城乡结合部,并与大型公立医院距离5-10公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落实“三区两通道”设计要求,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必要设备,强化物资储备,适度预留应急场地(用于扩建方舱医院)和改造空间。区县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平时负责对辖区内艾滋、结核、梅毒、乙肝等常规传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治,一旦出现规模性公共卫生事件,可立即转换。必要时可同时满足地震等大型灾难普通伤员患者救治。

(三)加大政策保障。建议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医保局等相关部门配合,财政全额保障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统筹医疗保障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办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