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以黔江为中心,联动渝东南”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商务委

协办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委

建议正文

关于推动“以黔江为中心,联动渝东南”发展

壮大蚕桑产业的建议

 

一、提出建议理由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渝南绵广蚕桑产业带的部署要求,落实市政府主要领导来石柱县、黔江区、彭水县、武隆区调研时关于以黔江为中心,联动渝东南,共同发展蚕桑产业的指示要求,建议市级相关部门加强对渝东南片区蚕桑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联动发展。目前,以黔江为中心,联动渝东南,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的基础已经成熟。

(一)黔江区产业中心地位突出。一是基地大而优。全区现有桑园9.4万亩,现有养蚕大棚2.8万个,共育室315个,年产茧7.42万担,连续12年居全市第一,拥有全市九分之一的桑园面积和四分之一的年发种量,蚕桑配套设施基础建设远超其他蚕区,蚕桑种养模式合理且单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获得“黔江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蚕桑之乡”“桑蚕茧国家地理标志”等四个国家级品牌。二是产业链条全。现有有蚕桑基地龙头企业2家,其中国家龙头企业1家;蚕桑加工业 13家,其中丝绸加工企业3家,生物企业7家,关联企业3家;桑文农旅企业2家,构建起栽桑、养蚕、烘烤、缫丝、织绸、服装、丝绵被、地毯、丝绸博物馆、出口贸易及桑蚕生物资源加工利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发展效益好。目前全区缫丝能力可达 6800绪,桑枝可利用6万吨,年产桑枝菌1000万棒以上。区委区政府将蚕桑丝绸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项目,制定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计划在2025年推动全产业链实现年产值35亿元。

(二)产业发展遇良机。一是东丝东绸西移机遇。2021年我国蚕桑生产继续向西部地区转移和集中,转移速度在连续3年减缓后又呈加快态势,为我市蚕桑产业集聚发展带来利好。据统计分析,东部5省(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海南)的蚕茧产量占比持续下降(占比下降到12.64%),西部8省(区、市)(包括: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贵州、甘肃、新疆)蚕茧产量占比持续提高(占比达到80.89%),转移效应明显。二是茧丝价格和真丝绸出口企稳回升。2020年下半年茧丝价格和真丝绸出口量明显回升。据统计,2021年4A级生丝价格从年初的33万元/吨波动上涨至年底的45万元/吨,丝价持续上涨带动2021年茧价大幅上涨(春茧价格同比上涨63.21%,夏秋茧价格同比上涨37.45%),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21年我国真丝绸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出口需求旺盛。

(三)产业发展经验模式成熟。一是发展经验、模式成熟。黔江区林业局联合重庆蚕科院、国家蚕桑技术体系、西南大学、市蚕桑技术体系专家队伍探索创新出现代山地蚕业高质量发展路线,集成优化适应黔江蚕桑生产的“六化五配套”技术路线,试验适合的桑、蚕良种良法,开展人工饲料养蚕试验及黔江模式-山地智慧蚕桑工厂整体技术方案创新,推动省力化机械化建设。探索“期货+保险+金融+科技”蚕桑要素市场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桑蚕鲜级茧目标收益价格创新型保险工作,有效保障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二是带动效应明显。桑树耐贫瘠耐盐碱,生命力顽强,有效保水固土,成为治理石漠化全国典范。栽桑实现养蚕、林下种养融合,已初步形成“桑+粮”“桑+菜”“桑+菌”立体农业模式,桑叶、桑果、桑枝、蚕沙、蚕蛹等全链条无缝链接,2022年,黔江区脱贫户养蚕产茧户平收入2.57万元,“以桑养民、以茧富民”模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胡衡华市长提出的以黔江为中心,联动渝东南,共同发展蚕桑产业的指示要求,建议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将茧丝绸纳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茧丝绸与粮油、生猪、柑橘等8种特色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培育的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产业链,并成立渝东南蚕桑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蚕桑产业发展资金,扶持蚕桑基地建设、蚕茧生产及收益保险、蚕桑及蚕品种等科技创新等项目。

办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