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976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一、关于“加大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力度”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快速高质量全链条发展。市发展改革委2021年以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100余万元,支持城口县结合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发展中药材在内的林业及林下种植等产业,助力壮大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市农业农村委制定了《重庆市农业经济作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渝农发〔2021〕135号),将城口县作为道地与优势优质药材重点区县予以发展;2021年以来已将城口县岚天乡、厚坪乡纳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连续三年,每年每个示范镇村安排500万元资金。市乡村振兴局对城口县每年下达上亿元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由城口县按照产业扶持申报验收程序和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结合“大巴山药谷”建设内容自行组织实施。2022年,市药监局与城口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推动县域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合作备忘录》),就助推道地中药材发展、提升药品安全水平、开发利用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等达成共识。

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指导城口县把握作为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支持范围重点县机遇,结合推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吸引社会资本持续壮大中药材产业。市农业农村委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城口县优势特色产业,重点谋划“一主两辅”全产业链建设;将建设“大巴山药谷”有机融入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予以重点谋划。市药监局将按照《合作备忘录》,加强与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市中药研究院大巴山研究院、城口县林业局、城口县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对接,就打造城口县大品种GAP示范基地建设方案进行实地研讨,并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全力支持“大巴山药谷”建设。

二、关于“在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人才队伍方面支持城口创建具备较强实力的区域性中药产业科技平台”

市科技局积极支持城口县种质资源保护。建立了城口县中药材标本展示陈列室,收集制作城口主产中药材品种腊叶镜框标本,建立了中低(高)海拔中药材科研实验基地,收集保育城口主产中药材品种。支持人才队伍培养。组建城口县农林特色主导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7个,选派科技特派员400余人,引进新系列新品种30余种,推广新技术20余项,开展适用技术培训60余场次,参训农户50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万余份。市教委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相关人才培养,目前,全市在6所本科院校、24所职业院校开设了中药学、中药制药、药物分析、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等16个专业,1.3万余名在校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培养中医药人才。市农业农村委2017年以来,与市中药研究院签定了《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年度目标任务书》,每年拨付专项经费130万元以上,重点对城口现有连翘、淫羊霍等在内的中药材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提供种植技术支持和人员指导与培训,着力解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瓶颈。

下一步,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将持续选派科技特派员,针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成果集成应用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开展中药材产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基层技术骨干和乡村本土人才,为“大巴药谷”建设储备人才。市药监局继续积极支持城口县中医药人才培养,现有2名中药专业人员正在市药审中心学习GAP和GMP专业知识,将有利于对城口县“大巴山”药谷GAP基地、GMP企业建设进行针对性指导。市教委鼓励有关高校紧密对接中医药产业人才需求,实施动态调整专业机制;鼓励高校加强与医院、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结合中医护理、医(康)养、养老服务等领域开展知识与技能培训,积极做好中药材科技人才储备,多方面支持城口县创建较强实力的区域性中药产业科技平台。

三、关于“支持大巴山(城口)中药材品种评价测试利用中心项目建设,给予项目和资金专项支持”

市科技局依托市中药研究院,与城口县合作共建重庆市大巴山中药研究院,并成立重庆市大巴山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具体运营,改建装修了近500平方米的办公、会议、实验场地,购置一批办公设备和价值十万余元的基本仪器设备,为城口县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等提供交流平台。市发展改革委对城口县申报重庆2022年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大巴山(城口)中药材品种评价测试中心建设》方案进行了前期论证,针对方案设计存在的不足,指导城口县与市级相关主管部门对接,进一步深化完善项目可行性报告,明确细划实施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项目投资金额及资金筹措方式等方案内容。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推动大巴山(城口)中药材品种评价测试中心建设,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城口县及周边区域中药材品种选育、质量测试与评价,以及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市林业局计划在城口县投入资金100万元,实施“药用石斛林下贴树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和重庆连翘资源质量评价与母本园建立科技兴林项目,拟建立曲茎石斛、铁皮石斛等药用石斛林下贴树栽培核心示范基地50亩以上,推广应用150亩以上,建立重庆连翘资源的质量评价体系1套,筛选出连翘优株进行繁育并建立母本园10亩,为区域试验、良种审定与推广奠定重要基础。

四、关于“支持城口川党参、独活、太白贝母、淫羊藿、天麻等道地药材有机认证、规范化基地建设、标准制定、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

市经济信息委推动天宝药业在城口县建立了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及中药饮片初加工厂,建设大黄、独活等品种高产示范基地12个,同22个乡镇16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了订单收购合同,带动农户400余户、3.8万余人次,实现增收488.83万元。市经济信息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委共同遴选了一批帮扶示范基地,城口县的玄参、大黄、黄精被选定为首批示范基地品种。市药监局积极协助当地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种GAP种植基地,结合《中药材GAP实施要点》与《中药材GAP审核检查要点》积极开展筹备工作。市农业农村委自2013年以来,累计向市市场监管局申报立项中药材地方标准92项,其中城口县较有优势的有独活2项、贝母2项、淫羊藿1项、天麻1项、党参5项;已批准发布且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38项,涉及品种审定(鉴定)2项,种苗、种植等技术规范36项,城口县较有优势的太白贝母、党参也列其中。

下一步,市药监局将继续对城口县较有优势的独活、木香、天麻等中药材品种GAP种植基地建设进行指导。标准制定是生产经营主体行业自主行为,市农业农村委、市市场监管局将按职能职责主动搞好相关技术服务保障,积极指导城口县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鼓励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制定团体和企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对技术水平高,具有指导全市或全国农业生产的标准,指导相关生产经营主体或技术支撑单位积极向行业归口管理部门申报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对中药材有机产品认证,积极引导相关生产经营主体向绿色食品协会申报。

五、关于“支持城口中医药工业园区改扩建和中药工业产品在科技智能、低碳绿色方面升级换代”

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作出了具体工作部署,建议城口县系统梳理中药加工市场主体需求,组织申报中长期贷款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将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转报争取支持。市经济信息委将继续加大对城口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继续配合城口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培育1—2个龙头加工企业;二是继续鼓励市内龙头企业及医疗机构到城口建设“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和“定制药园”,打造跨区县的中药材规模化共享基地;三是对符合条件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在工业和信息化资金中给予项目财政资金扶持,推动城口中医药工业园区改扩建和中药工业产品升级换代。

六、关于“支持城口中药相关产品的生产批件、品牌创建”

药品注册审批为国家药监局审批事项,市药监局将针对城口县药品研发、生产企业申报的药品注册品种,积极协助企业,争取尽快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准文号;将符合国家药监局《关于加强地方药材标准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的城口县地产特色中药材,收载于《重庆市中药材质量标准》;将城口县符合国家药监局《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的技术指导原则》的中药产品,收载于《重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将城口县道地、大宗药材品种适合趁鲜切制中药材纳入《重庆市规范产地趁鲜切制中药材管理工作指导原则》品种目录。

积极推介适合城口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的企业落户城口,在企业规划布局、注册审批(备案)、医药相关政策咨询等方面加强服务指导,为相关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全流程跟踪帮扶城口县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城口县道地中药材产业加工(趁鲜切制等)积极探索产地饮片一体化生产模式,指导成药生产,拟定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加工规程,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大力推动城口中药材上市流通销售,积极联系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促成到城口开展学术会议等大型活动,提升城口县道地中药材知名度。

七、关于“支持城口中药材、中药相关产品仓储物流、交易市场、对外出口贸易”

市交通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推进农村物流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引导和支持开展农村物流三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示范创建。2022年,城口县被确定为农村物流三级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县,市交通局指导城口县交通运输部门与邮政、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对接,建立健全协同合作机制,研究制定推动农村物流三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的举措;指导经营主体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物流功能的完善、村级物流服务节点布局与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物流营运新模式。

下一步,市交通局将大力推进城口等地县、乡、村三级节点和相关仓储设施设备及时进行改造与完善,丰富农村物流节点功能,开行农客车辆带货线路及货运专线,支持城口“大巴山”药谷建设。市商务委将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有关项目资金政策,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给予支持;同时,加强对城口县商务主管部门指导力度,确保资源、产业及项目高效匹配,为产业创新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