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077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2022年12月,商务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更好发挥示范作用若干措施的通知》,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稳定和扩大制造业引资规模,创新提升更好发挥示范作用。今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新时期各类开放平台改革发展明确了方向路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开区的改革发展工作。近日,市政府胡衡华市长亲自牵头,启动全市开发区改革专题调研,就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深化我市开发区改革找路径、明举措。

一、我市国家级经开区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重庆经开区、长寿经开区、万州经开区等3个国家级经开区。2022年,3个经开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0亿元,分别占南岸区、长寿区、万州区地区生产总值的52.3%、64.9%和20.8%;实现外贸进出口210亿元,分别占南岸区、长寿区、万州区的87.4%、98.8%、91.1%;实际使用外资4.87亿美元,分别占3个行政区的92.7%、97.1%、96.5%;累计引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5家,创建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个、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69个,年营业收入15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达到20家,上市企业6家。在推动形成区域产业集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上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为全市重要的开发开放平台,我市经开区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推动形成产业集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但对标东部发达地区,我市国家级经开区还存在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效能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在产业发展和功能布局上,三个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不突出,存在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与国家级高新区等其他开放平台之间,也存在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的问题。

二、下步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完善体制机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根据我市三个国家级经开区发展具体情况,按照“分类施策、分布实施”的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地方立法,明确经开区的法律地位、管理权限和事权范围,解决好开发区和行政区权责不清、社会包袱重等问题,推动经开区聚焦主责主业,焕发体制机制活力。推动《重庆市开发区条例》立法工作纳入2023年市人大立法计划预备项目,并做好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等法定程序准备,加快推进立法相关工作。

(二)打造产业集群。加强规划引领,推动三个国家级经开区立足自身优势,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发展、分工协作、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体系。发挥国家级经开区产业集聚优势,促进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指导和政策支持,培育形成有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引导与东部地区产业园区加强产业对接,深化产业链配套合作。统筹推动全市开放平台协同发展,支持经开区之间、经开区与高新区等其他开放平台之间,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合作。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国家级经开区政策支持力度,在规划环评、土地供给、人才支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落实《重庆市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实施方案(试行)》,推动产业园区项目环评“两简一优”联动举措,即简化环评内容、简化公众参与形式和时间、优化环评分类管理。促进环评提速增效,减少企业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推动建设项目及早落地。市级相关部门指导经开区加快编制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对工业用地布局进行合理统筹布局,重点考虑制造业项目的空间保障需求,促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留用全链条服务机制,营造良好引才环境。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鼓励经开区采取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孵化基金和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支持经开区搭建企业与大中专院校的对接平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企业培训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

(四)加大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与银行信贷作用,以战略性资本投入为引导,以长期低成本信贷为支撑,推动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在渝设立与落地,助力企业尽管投产达产,促进形成国家经开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参股、跟投、风险补助等推动私募基金发展,推动企业与创投资本深度对接,支持工业园、产业园转型升级,构建科创金融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