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潼南建设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的建议

主办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协办单位: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招商投资局

建议正文

关于支持潼南建设国家级再制造产业

集聚区的建议

 

《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壮大再制造产业规模,引导形成10个左右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实现再制造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潼南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再制造产业集聚化、规模化、高值化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目前,园区存在产业配套协作程度低、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等问题,亟需市级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方案和出台支持政策。

一、基本情况

潼南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地带,再制造产业集聚区位于高新区内,现有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拟扩建至1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总投资17.75亿元,分两期建设。计划构建以高端汽车再制造、设备再制造、机床、模具及精密切削工具再制造、电子办公设备再制造和旧件回收制造等再制造产业体系。力争于2025年底,招引再制造加工企业达到15家,完成重点项目26个,技术孵化及专利20余项,年产值超过2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打造“政策环境一流、功能配套一流、招商项目一流、技术研发一流、生态环境一流”的国家级潼南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在潼南布局建设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可以立足潼南,辐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一是资源要素丰富。天然气资源丰富,已探明可采储量超过3000亿m³,年产能约6亿m³,另有年产能3万吨的九橡化大再生胶等再生资源项目,可为再制造集聚区生产提供材料保障。二是产业体系初显。潼南已编制形成《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建成全国首个电镀全产业链环保园区,已初步建立起旧件回收体系,已打造了较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体系,以智能制造、笔电配套、汽摩零部件为主的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企业达到80家。三是土地储备充足。潼南高新区南区已规划成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规划设计面积约500亩,预计将引入20至30家再制造企业。相邻位置预留土地约2000亩,根据后续建设及运营情况可以导入使用。

二、工作建议

《潼南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成文后,需要呈递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潼南建设继江苏张家港、上海临港、湖南长沙、河北河间之后的第5个国家级再制造集聚区,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有国家及重庆市的相关政策支持,有利于潼南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及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对再制造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吸引,加快集聚区的成形。为此,建议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单位协助潼南区,支持潼南建设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

(一)优化集聚区空间布局。建议将《潼南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和支持潼南建设再制造产业集聚区有关事宜单独行文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委予以争取,依托高新区现有的装备产业基础和科技研发平台,规划一期5.2平方公里、二期18平方公里的再制造业集聚区,引进相关国内国际知名的骨干企业,进一步优化集聚区空间结构。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议帮助潼南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退役动力蓄电池(锂电池、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业务,打造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建成1-2家废旧动力蓄电池拆解示范线和梯次利用工厂和引育1-3家电池配套企业。

(三)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议建立再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旧件集中清洗和测试中心、再制造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共享再制造模式。

(四)创新集聚区体制机制。一是从审批权限、税收、土地、区域排放总量、补贴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围绕“强链”“扩链”“补链”加大推介吸引投资。三是创新激励奖励机制,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再制造企业创新发展。

办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