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160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
近年来,市科技局持续加强与市级各部门协作,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持续构建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修订了《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的通知》《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等文件,提出重点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大型孵化载体、特色孵化载体;支持设立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发展;实施科技服务能级提升行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行动和科技服务生态优化行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出台《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发布《重庆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33条产业链关键重要技术需求》围绕成果赋权、成果有效供给、成果转化要素集聚、成果转化便利化服务、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短板等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积极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区。依托两江新区、4家国家高新区、12家市级高新区,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体系。建成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基地1400余个、众创空间31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99家,探索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中试孵化支撑平台。加快建设“易智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线上开发成果与需求发布、供需智配、易智商城等功能,线下构建辐射重点区县的“1+2+N”服务体系,累计服务企业4500余家次,推介科技成果2000余项。启动建设未来产业科创园,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N”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竞相发展,集聚在孵企业团队7348个,带动1.6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
(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有序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将重庆市纳入国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重点区域,确定“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等作为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潜力。其中,重庆理工大学“纳米位移测量技术”作价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联合成立新公司进行研发与生产,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重点展项。
(四)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规模不断壮大。
持续开展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认定工作,累计认定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5家。推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组升级为市级平台,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新签约引进创新资源5家、累计达到108家,推动各机构围绕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充分发挥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相关机构的180项科技成果参加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深圳高交会、绵阳科博会和陕西科创会。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进区县行动,向万达开云、四川屏山等地推介成果237项,签约落地12项。重庆大学等4所高校入选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2022年,开展技术经纪(理)人培训20场,累计培育技术经纪人1200余名。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相关政策落地。
实施《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统筹相关部门抓好任务细化分工,加快推进科技咨询、成果评价等相关工作落地见效。落实《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探索制定科技成果评价规范,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形式,鼓励发展市场化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持续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
围绕“科研开发+概念验证+样品试制+小试中试+创业孵化+示范推广+产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持续培育市级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高质量孵化载体,进一步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提供服务支撑。
(三)加快建设高能级平台和重点区域。
依托易智网等平台打造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服务网,通过“线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服务网和“线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辐射、服务区县创新需求,带动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发展。支持建设校企联合的独立法人性质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打造金凤科创园、明月湖科创园、迎龙科创园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集聚区,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