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335号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近年来,为打造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针对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增强制造业就业吸引力,缓解制造业“招工难”问题,我市印发了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巴渝工匠”计划,着力培养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2022年,围绕“巴渝工匠”品牌建设,我们深入推进“巴渝工匠2025”行动计划,建立全市技能人才数据信息库,绘制“巴渝工匠”人才图谱,“一人一档”锁定503.2万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31.4%、西部领先。

一是开建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布局国际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发展7个区县功能区,新建人才创新创业孵化空间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0个,构建“一城、双核、三区、多点”数字工匠培育雁阵,数字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

二是突出服务产业、服务人才、服务就业“三个导向”,推行“互联网+培训”堵塞监管漏洞,实施“免申即享”为群众减负,发放职业培训券22万张,探索建立“巴渝工匠”乡村驿站108个。2022年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8万人次,其中企业职工12.3万人次,培训与重点产业对接率88.4%、就业率超过61%。依托重庆市公共就业服务网,建成全市统一的职业指导线上服务平台,举办重庆市大学生职业发展论坛、“职引未来”职业指导服务等系列活动,为重点群体提供“线上+线下”职业指导服务。开展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定期采集和发布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宣传人才落户政策,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

三是广泛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市44所高等职业院校、170所中职学校布点制造业相关专业1200余个,在校生近50万人。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化等新兴领域,新增专业点120余个。围绕全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及全市制造业布局,着力打造中心城区、万州、永川、黔江等职教集聚区,构建支撑全市制造业发展的“1+2+4+N”院校布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15个、公共实训基地10个、“双基地”120个、职教园区16个,1600余名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企业技术能手实现双向交流,制造业人才培养支撑力进一步增强。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坚持执行合一、工学结合,实行订单培养、协同育人、合作就业,全市200余所职业院校与6000多家企业密切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200个,每年推动7万名学生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87%,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机制逐步建成。打造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创新集团化办学形式,建成了行业或区域职教集团(联盟)8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11个,市级示范性职教集团50个。

四是加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评价激励。认定九龙坡区为“巴渝工匠”创新发展聚集区,配合市发展改革委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亿元,在巴南区、黔江区、万州区、綦江区、合川区等地,建设1个省级、2个地市级、2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职工综合技能素质提升,缓解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五是发挥培训联盟作用,引导培训机构围绕我市重点产业、33条产业链用工和中小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加大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和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优先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您的建议,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深化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有效保障中小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是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行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职业技能等级“八级工”制度。企业可按规定评聘特别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为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并兑现相关待遇。持续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是鼓励各类企业结合实际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是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布分职业(工种、岗位)、分技能等级的工资价位信息,为企业与技能人才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信息参考。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高技能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企业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运用中长期激励工具,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畅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四是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培训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持续实施企业职工技师培训项目,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职工个人或企业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五是建立常态化服务企业机制,持续优化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创业补助等政策措施,充分释放政策效力。依托就业服务联盟,广泛挖掘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室建设,支持职业指导师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推送、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

六是推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行业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基地与工作岗位对接、师资与行业企业对接,实现校企双元专业共建、教材共编、标准共融、教学共育、基地共享、师资共培,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相关工作。举办人才进园区助力企业发展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深入实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创造条件大力开展校园双选会。同时,提高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力度,为重庆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