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腹地建设 重庆有条件划入核心区域之一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 “双圈”建设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国家战略中具备诸多优势
● 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重点,积极引导同城化发展
● 近年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正在逐渐转变为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报告再提“战略腹地建设”,被视为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新要求、新定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何纵深推进?如何更好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能为重庆带来哪些机遇?重庆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和使命?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常务副理事长魏后凯。
谈战略腹地建设
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
魏后凯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战略腹地建设”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既利当前、又谋长远,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生产力布局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少数地区支撑,中西部地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魏后凯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迎来重大调整和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出于一个更加长远的考虑。”魏后凯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新的增长空间。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必将激发新的增长动能;另一方面,新的地理空间也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巨大活力。
从发展阶段来看,当前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有能力、有基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下一步,顶层设计应对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作出安排,明确其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核心区域、实施路径等。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有条件划入国家战略腹地核心区域之一。
谈新发展格局
成渝的区位劣势正变为优势
“我曾在很多场合呼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魏后凯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除长江、黄河“一江一河”以外,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均处于沿海地区。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全力挖掘和释放其增长潜力,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多途径扩大投资和消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国内国际市场相互促进和深度融合的“双循环”背景下,过去成渝地区的区位劣势正在转变为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然资源禀赋优厚,矿产、水电、天然气、生物资源丰富,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具备“弯道超车”潜力。
基于资源、要素、成本、区位和后发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龙头地位,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国家战略中具备诸多优势,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上述方面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条件纳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谈“双圈”建设
“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市委2024“新春第一会”再次聚焦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快打造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升级版。
魏后凯认为,“一体化”有助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深入推进“一体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宏观层面来看,推动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必须加快现代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全国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同时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重点,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各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首先是地级市域内“一体化”,然后是省域内“一体化”,再后到更大范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最终有望实现国家范围的“一体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一体化,积极引导同城化发展。
谈区域协调发展
成渝要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发展
成都和重庆同属国家中心城市。魏后凯认为,从重庆自身看,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体化全产业链、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成渝要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发展”。
从实践经验看,要使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真正落地见效,一方面要以类型区为地域单元,使政策更加精细化、精准化,不断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补偿机制、援助和帮扶机制、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共享机制等。中国实行的对口支援政策,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口帮扶机制,它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集群化和城市群的兴起,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正在逐渐转变为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实质也将转变为一个区域内整体产业链与另一个区域整体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当前川渝两地正在携手打造一种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新样板,未来的合作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谈乡村全面振兴
人口变化与产业发展不矛盾
作为农村发展研究的领军人物,魏后凯也为重庆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支招。
“农村人口流向城镇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农村人口减少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吸纳人才并不矛盾。” 魏后凯认为,城市与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地域综合体,二者在功能定位、人口分布、产业活动、聚落形态、文化特色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差异,需要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上实现互补。
新形势下,以县域作为基本地域单元和重要切入点,聚焦城乡功能布局一体化、要素流动便利化、资源配置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和融合模式多元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从某种程度上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增量不断向农村倾斜,通过增量调整和存量优化,逐步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适度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乡村全面振兴任务艰巨繁重。魏后凯认为,重庆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树立大农业观,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
现代化大农业是现代化农业与大农业有机结合的整体,具有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我国农业地域分异明显,各地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行多元化模式。对重庆而言,同样需要践行大农业观,围绕以农业为核心发展各类相关产业,建设具备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此外,一些省市探索的“村庄联合发展”也值得借鉴。
“我多次到访重庆,南山夜景和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令人印象深刻。”魏后凯对重庆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重庆是我很看好的城市之一。”
记者|颜若雯 程俊豪(实习生)
摄影|尹建红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