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史浩飞:将更多科技成果转换成新质生产力

日期:2024年03月07日 来源:华龙网

  3月6日晚,重庆代表团举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专题记者会。

 

史浩飞接受采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史浩飞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道,只有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真正转换为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史浩飞带领团队一直专注于新材料研究,尤其是围绕石墨烯材料的高质量制备和应用,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史浩飞表示,这些年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只依靠科研人员自己一个环节的“百米跑”冲刺还远远不够,要统筹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接力跑”。

  史浩飞坦言,曾经有“靠自己跑完全程”的思想,但由于找不到技术的应用方向,走了不少弯路。最近几年,逐步把思路转变成“靠大家接力跑”,科研端、生产端和应用端深度合作,才一步步打通了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因此,在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最关键是把‘接力跑’跑好。”史浩飞说。

  对此,今年全国两会,史浩飞带来了两个相关的建议。

  ——加强科技领军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有一些企业习惯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还有待加强。

  因此,史浩飞建议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一些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同时,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协同,共享前沿创新成果。通过这样的模式,让科技创新成果可以更快地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

  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因此单一主体的研发意愿不强、能力不够、效能不高,需要完善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体系。

  史浩飞建议,由中央科技委牵头,从国家层面加强组织和协调,将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健全平台体系、引导多元资源投入,强化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为科技创新成果到新质生产力的“接力跑”提供支撑。

 

记者|梁浩楠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