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心路变致富“同心路”

日期:2024年03月21日 来源:重庆人大

近日,巫溪县尖山镇尖山村,太阳升起来,新翻耕过的田园,薄雾和水汽渐渐消散。

巫溪县人大代表、尖山镇人大主席李诗轩还记得两年前到尖山村驻村的第一天,就被村民拉去看“糟心路”的情景。

如今,尖山村“和美家园”建设、高山蔬菜和早熟巫溪洋芋产业蓬勃发展,开启了乡村振兴新景象。

群众第一问  什么时候修路  

尖山村海拔1000米左右,有近4000名村民。村里有一条5.1公里长、4.5米宽的村道,但因年久失修,下雨时总是大坑小洞,小学生上学要家长背着接送;天晴又灰尘扑面,车辆通行困难又危险,就连盛产的“中欧互认”农产品巫溪洋芋也运不出去,人吃不完只能做猪饲料,这条路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糟心路”。

“村里没有集体经济,问题不能解决,群众心不顺,村干部说话群众听不进去,工作落实就更困难了。”村党支部书记田晓庆说。

李诗轩是土生土长的尖山人。2021年,他向组织申请回乡工作,走马上任第一天便被带去“巡路”,接受群众“什么时候修路”的第一问。

当晚,他与8名村干部坐在一起谈路的事,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初步形成拓宽路面整治道路的决定:9个人分片包干负责9个片,李诗轩负责路况破损最严重的6社。

随后,9人分赴各片,按院落把全村分成24个“屋场”,推选“屋场当家人”,利用串门、帮工、红白喜事各种场所开展调研、征求意见,统一村民们的诉求和思想。

群众第二问  拿什么修路  

“没有钱、没有劳动力,拿什么修路?”因缺乏信心和具体措施,村民对修路一事存在诸多顾虑,“群众会”开得并不顺利。

包括李诗轩在内的9名党员干部再次碰头,对解决修路的三大难题进行分析:一是缺资金,县交通局以奖补的形式只补助原道路整修资金160万元,要想把路基拓宽到6米,还差资金40余万元;二是缺劳力,按照6米宽的路基,需投工投劳2100多人;三是需要拆除扩宽路段的附属构筑物,涉及占用土地2250平方米、地坝860平方米,需拆除彩钢棚3处160平方米、拆除房屋1处20平方米。

同年12月,李诗轩再次来到六社开“群众会”,当场亮出了“家底”:“这是我从自己家里带来的1.1万元现金,其他8个村干部也用上了家里的‘小金库’。大家不要着急,修路的事情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会解决。”

会场沉默一阵后,随即沸腾了。

“要解决路的问题,就应该大家的事大家办,该出力出力,占地占房,莫扯皮。”老党员尹孝柱发话,得到了在场所有村民认可。

时隔一个月后,尖山村召开“群众会”,200余名村民齐刷刷举手,同意修路扩路,并在承诺书上摁下了手印。

群众第三问  今后如何发展 

开工第一天,村里很久没有这样热闹过。村民胡青友推来自家旋耕机,全村在家劳力集体上阵,第一段600米村道路基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扩到6米宽。

从600米到5100米,两年时间,尖山村的“糟心路”慢慢变成了平坦宽阔的“同心路”。

路顺了,村里建起田园综合体,高山蔬菜基地的产品供不应求,收购巫溪洋芋的车开到田边,村上有了81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和钓鱼基地集体经济。

“我们今后还要怎么发展呀?”看着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信心十足。

“我父亲李治银获得过全国劳模称号,从1981年到1986年带领全村400多人在海拔近2000米的白云村植树3000余亩。30多年过去,乡亲们靠速丰经济林致富,家庭纯收入最高的达到20多万元。”李诗轩说,他忘不掉父亲当年在悬崖荒山上植树的情景,“我应该紧握接力棒,心中装着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和美村庄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悉,下一步,尖山镇将着力推进村庄绿化行动,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尖山村打造成尖山镇的后花园。

 

记者|周晏如

通讯员|谢雨芳 刘鑫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