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骞:共画乡村振兴“同心圆”

日期:2024年04月24日 来源:重庆人大

 

康骞(前排中)代表在巴南区木洞镇考察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康骞(前排中)在巴南区木洞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

 

2023年,在重庆理工大学的帮助下,巴南区木洞镇杨家洞村将闲置的3亩林地利用起来,种上了金松茸和赤松茸,实现年产值24万元。

 “这不仅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来源,也为村民提供了增收致富渠道。市人大代表康骞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村党委书记蔡皓东说。

 在巴南区实施的“党建统领·百村振兴”行动中,如何借助高校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以组织运行共建共学、人才机制共构共融、经济发展共享共促,打造‘村校联建’特色品牌,共画乡村振兴‘同心圆’。”市人大代表、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这样建议倡导并积极参与。

 党建统领夯实基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必须要把党建统领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作为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建议学校与巴南区木洞镇开展党建联建、结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做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随后,康骞多次赴木洞镇实地考察调研,组织相关单位专题研讨,帮助细化落实任务清单,最终推动形成了学校“管理学院+海眼村”“机械工程学院+栋青村”“化学化工学院+杨家洞村”“车辆工程学院+景星村”“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土桥村”的“五+一”党建联建、结对帮扶阵营,合力推进了各联建村实现基层组织全面建强、乡风文明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持续增长。

 如何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载体不够丰富、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

 在康骞的倡议下,学校以厚重红色根脉为指引,各学院党委与联建村党组织联合打造政治理论教育、红色革命教育、农村实用技能教育3大专题课,开展“共过主题党日、共学党建知识、共讲共听党课、共寻红色足迹、共谈入党感悟”等“五共”活动,让农村党员与学院师生党员互学互帮,持续提升了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找准需求因村施策

 为加深党建联建、结对帮扶,康骞深入基层走访调研、问需于民、提供思路、出谋划策,组织学校与各联建村建立了“1+5+N”交流联系机制(即:开展1次结对共建座谈会;开展不少于5次的“1对1”调研帮带活动;不定期开展发展方向同研究、发展资源同分享、发展经验同交流等交流活动)。

 同时,动员管理学院充分利用文旅产业方向特长,组织相关专家教授深度参与海眼村乡村旅游整体规划,促进了文化传承和旅游规划有效融合;倡议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制定精准帮带方案,在土桥村齐力孵化了中药材黄精产业发展项目;号召化学化工学院充分挖掘师生消费潜力,通过校内宣传、直播带货等方式,助力了杨家洞村无公害蔬菜、土鸡土鸭、土蜂蜜、高粱酒等特色农产品销售。

 此外,在康骞的建议推动下,机械工程学院链接社会资本,引进专业农技公司与栋青村对接,开展了智慧农业改造项目合作;整合车辆工程学院校友资源,组织10名专家教授到景星村调研考察养蜂产业,通过设计统一蜂蜜包装、制作蜂蜜包装成品、帮助后期销售等举措,为产业提档升级。

 “目前,土桥村黄精种植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带动村民户均增收2200元;杨家洞村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已突破5万元;海眼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超过50万元,土桥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超过60万元,景星村仅蜂蜜产业就实现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晓洪说。

 汇聚振兴人才力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必须强化高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支撑作用。”康骞对此深有感悟并身体力行。

 在他的建议倡导下,学校在海眼村挂牌了实训基地,推动活动进村、交流入村、调研下村,并按照“一室、一地、一园、一片、一中心”的“五个一”标准提供实训场所,制定了包含乡村大舞合展示、农耕文化体验、果蔬采摘、农家民宿体验、基地露营5条“体验式”实训路线。

 为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建设工作,组织相关学院与各联建村构筑“学校乡村双主体、教师技师双导师、学生农民双身份、教室田间双情景、理论实践双结合”的村校协同育人共生机制,实现了校园与田园、专业与产业、教师与乡贤、学生与村民、课程与农情“五联驱动”。

 为实现互帮互学,齐力孵化产业项目,开展“校专家、土专家”双联活动,组织青年人才进村、专家团队实地考察,探索“高校+村集体+农户”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邀请镇村干部、党员代表、致富带头人到校参观学习,与相关领域专家教授开展交流探讨。

 “我将继续发挥代表作用,持续推动重庆理工大学在党建联建、结对帮扶工作上下好‘绣花针’功夫,为聚力绘就美好乡村画卷作出应有贡献。”康骞表示。(记者 廖灿勇)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