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人大常委会:围绕“问”“答”“改”下功夫 专题询问助推营商环境优化见实效

日期:2024年04月28日 来源:重庆人大

近期,开州区人大常委会结合川渝人大联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围绕“问”“答”“改”下功夫,增强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们的经验做法,可供借鉴参考。

一、聚焦“三个坚持”,确保询问组织有力。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广泛凝聚各方力量,确保专题询问有力有序。一是坚持精心谋划。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研究专题询问工作,印发专题询问《实施方案》,明确由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参会代表询问,部门“一把手”答询。强调会前无“沟通彩排”、会上“闭卷作答”,通过现场“红脸出汗”确保询问不走过场、不对口型。二是坚持对标先进。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成立调研组赴渝北区、江北区、江津区和四川省达州市等地学习考察,充分借鉴各地在专题询问、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三是坚持联动监督。组织乡镇人大主席团、人大街道工委开展联动监督,组织三级人大代表开展“走基层、访企业”主题活动,广泛掌握一手民情民意。

二、拓展“三个渠道”,确保询问问题精准。坚持问题导向,拓展问题收集渠道,并将不同渠道收集到的问题相互印证,力求问题找准找实。一是公开征集。印发《关于公开征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询问内容的公告》,开通来信来电通道,两个月内收集意见建议80余条。二是走访收集。成立五个专题调研组,由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任组长,各委室负责人带队,采取分队走访、面对面交流等形式,最大程度消除市场主体顾虑,确保收集到的问题真实具体。累计走访各类市场主体100余家,收集问题300余条。三是民调收集。委托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三方评估,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随机访问辖区内200家市场主体,收集到政府服务、执法监督检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明确“四个要问”,严肃问询作答。对照四个方面,聚焦“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要素环境”精心准备问题30个,确保询问直指要害不偏题、内容全面无遗漏。一是对照法定职责有差距的“要问”。严格对照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结合行业部门自身职能职责,问差距、问落实。二是对照党委部署有欠缺的“要问”。对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情况,问进度、问安排。三是对照群众反映有不足的“要问”。坚持群众立场、群众观点,针对市场主体普遍操心、烦心、揪心的营商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办事难题,问原因、问承诺。四是对照先进地区有短板的“要问”。对标先进地区找差距,聚焦“为什么别人能做到、我们做不到?为什么我们能做到、不能做更好”问短板、问机制。专题询问会上,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市场主体代表现场询问了“如何抓住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好机遇,加快推进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解决快递不快、物流不畅、运价偏高”等问题17个,并将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用地难、审批慢”等13个问题书面交办给职能部门。

四、建立“三个清单”,强化跟踪问效。高度重视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事项化、清单化推进问题整改落实。一是建立承诺答复清单。根据部门现场承诺和下步工作安排建立工作承诺事项清单,明确完成时限,及时跟进督办,杜绝“一询了之”“一答了之”,最后“不了了之”情况。目前,区金融事务中心、浦里新区管委会等多个单位已就询问问题、承诺事项的推进情况及时进行答复。二是建立重点关注清单。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区发展改革委等19个涉及优化营商环境职能职责的重点单位现场开展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为“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单位均被纳入重点关注清单,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推动“程序监督”变成“实效监督”。三是建立问题督办清单。将公开征集、走访调研等方式收集到的反映比较集中的典型性问题,分行业、分部门提交核实处理,明确答复时限,通过听取汇报、督促检查、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进行跟踪问效,追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改。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