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24年3月27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认真办理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整改工作
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审议意见》作出批示,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题研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安排部署整改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抓整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工作部署,启动“智融惠畅”工程,印发《重庆市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高质量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以金融集聚辐射、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数智创新、金融开放引领、金融风险防控“五大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二)坚持系统推进抓整改。构建以“智融惠畅”及“四个重大”清单等为抓手的工作体系和“2+X”政策体系,通过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等举措提升西部金融中心集聚辐射能力,通过推动绿色金融、通道金融等关键环节发展促进金融改革开放走深走实,通过实施风险防控处置等行动持续优化金融生态,通过推动成渝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措施加强成渝协作,通过建立闭环落实的评价体系强化工作推进合力。
(三)细化清单多维协同抓整改。明确市级有关部门责任分工,逐条对照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实际制定《审议意见》问题整改清单,形成整改措施。建立健全西部金融中心共建机制,部门、区县、金融机构专人专班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形成点面结合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年度计划、项目清单。完善信息收集研判和通报机制,加强工作统筹调度和定期会商,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二、扎实推进,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自2023年9月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指导下,扎实推进整改工作,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各项任务有序推进。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金融资产规模突破8.4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4万亿元、5.7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6%。
(一)持续凝聚思想共识。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就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作出重要部署,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作专题辅导报告,有力推动市级各部门、各区县、各金融机构深化加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站位、凝聚合力。
(二)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推动实施市政府与22家金融机构总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全国性银行同业资金交易中心、互联网贷款运营中心、数字化业务运行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加快落地。建立金融链长、金融顾问、产业专家库3项新机制,出台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计划,2023年运用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放贷款434亿元,制造业中长期、普惠小微、科技型企业贷款分别增长24.1%、19.0%、28.8%,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新增上市企业10家,建设私募基金综合研判会商系统,设立2000亿元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组建合计80亿元的4支二级母基金。
(三)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积极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分别达到6867亿元、400亿元。深入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创新试点,获批开展“专精特新”专板等试点,OTC累计挂牌企业超2000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纳入申报辅导程序,启动建设数智金融服务应用,成功举办金融创新产品发布会。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金联体),开展“渝企出海”系列活动,提升金联体在经贸撮合、跨境投融资支持等方面能级;依托金联体推动地方银行与外资银行开展代理清算合作,通过双边本币直接结算降低小币种换汇成本;协调海外银行加大对重庆车企的境外汽车消费融资支持力度,弥补中资银行未能在海外提供汽车消费金融贷款的不足,逐步降低融资门槛。出台金融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行动方案,持续完善陆海联运提单融资规则,中新项下累计实现融资超210亿美元。深入开展贸易融资资产转让、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等试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进入辅导程序,资本项目支持重庆高质量发展试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复。
(四)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成立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推动成渝金融司法协同中心实体化运作,成渝金融法院全年受理案件12243件、结案量9371件。打造“红金渝”金融党建先行示范区。迭代升级“新重庆人才贷”,创新“新重庆人才险”,助力西部金融人才市场建设。健全地方金融全链条监管体系,持续实施金融风险防控行动,推动“2+4”中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出清、单体企业风险精准拆弹、房地产金融风险稳妥化解,金融支持融资平台降成本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深入推进成渝金融协作。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开展金融支持跨省域示范区建设,构建异地取转款手续费减免、保险通赔通付等同城化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成渝一网融通等金融数字化平台,运行成渝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双城信用增进公司等共建机构。2023年,全市银行保险业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48个重大项目授信金额9448.6亿元、投放贷款911.7亿元。
三、问题导向,持续推进整改落实
下一步,市政府将围绕《审议意见》提出的5个方面问题,进一步细化实化整改措施,全力推动整改任务落地见效。
(一)针对“合力推进工作不够有力”问题。进一步增强对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重大使命的认识,持续完善央地协同、加强部门联动、压实区县责任、推动金融机构落实,加快汇聚各方工作合力。
一是持续增强“同题共答”合力。推动市级各部门、各区县、各金融机构加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专题学习,深化认识、强化协同、凝聚共识。完善部门、区县和金融机构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专班机制,事项化、清单化推进年度任务落地落实。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相关任务纳入市级督查考评,研究将重点指标纳入“八张报表”,谋划构建金融机构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评价和激励机制。
二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研究建立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区县和金融机构协同,定期研究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情况的收集研判,大力开展综合评价、催办督办。全面落实“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金融系统座谈会”达成央地合作事项,推进重大项目落地,积极谋划增量合作项目,推动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
三是优化政策供给体系。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存量政策梳理对接,形成财政、金融协同“政策包”。推动市、区县两级产业、投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联动,强化金融、产业、财政等部门协作,建立增量政策协同会商机制。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研究出台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一揽子配套政策,通过财政贴息、奖补等方式促进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二)针对“集聚辐射能级有待提升”问题。以金融核心区建设为载体,以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重点,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抓手,切实增强西部金融中心聚合资源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辐射能级。
一是聚焦金融核心区建设。完善功能布局,推动金融核心区产业与金融多元化协同、商住行功能空间垂直一体化布局,以实体需求支撑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强化产业与金融联动,激发良性内生发展动力。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以头部金融机构为主培育金融产业链生态圈,促进产业链纵向集聚成链,依托完备的金融产业生态链外溢和发散效应,吸引更多同类金融机构横向集聚成群,促进机构间高效开展业务承揽分包合作。强化统筹协调,推动建立金融核心区建设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核心区及重点区域招商引资、品牌打造、统计办法等事项一体化建设。
二是聚焦提升金融业能级。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抓好市政府与22家金融机构总部战略合作协议落实,推动更多区域性功能性总部、重大金融基础设施落地;开展“外资银行保险重庆行活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设立分支机构。推动资本市场建设,深化企业上市“一件事”集成改革,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效,积极打造西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地,做强做大产业投资基金集群。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机构与先进制造、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市场主体加强需求对接,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三是聚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融资服务保障,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对接和项目推送机制,深化投融资多元化改革,加强对全市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大改革的优质金融服务。丰富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等基础设施作用;引导交易场所回归交易本源、突出经营主业主线,围绕地方交易场所主要交易品种做大交易规模。优化金融人才服务,持续实施“百名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扩大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影响力,强化以引机构带动引人才。
(三)针对“金融改革开放有待加强”问题。一体推进通道金融、中新金融、自贸金融开放,形成对西部地区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辐射效应,深化绿色金融、区域股权市场等重点改革创新,持续抓好金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一是持续扩大金融开放。构建通道金融体系,依托金联体,推动地方银行与东南亚银行强化代理清算合作;依托“陆海链”拓展贸易融资,建设贸易融资相关体系,推动境内外银行共享企业信用信息,深入开展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等增信合作融资;推动在渝整车企业及其旗下金融公司与境外汽车金融公司加强风控合作,降低汽车消费贷款成本。谋划设立通道银行、通道基金等标志性项目,联动沿线省市起草金融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联合行动方案。深化中新和渝港金融合作,实施中新金融合作提档行动,强化中新理财、基金、债券、票据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探索渝港金融合作新路径。实施自贸试验区金融提升行动,开展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融资便利化试点,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渝展业。
二是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将企业转型降碳、提质增效的数据与金融机构融资过程相融合,探索开展转型金融和资产碳强度核算,研究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建设工作;持续完善“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功能,创新绿色金融保险等产品,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绿色领域。抓实“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加快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发展,实施专项试点质效提升行动,迭代升级“科创资本通”平台,实现拟上市企业后备库企业动态保有量保持在1000家左右。加强地方金融组织创新,构建中小企业成长多元融资机制,丰富融资担保“四库全书”普惠金融产品;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探索投租联动、民航客机租赁、知识产权租赁等创新业务;支持有产业背景的地方商品类交易场所与期货公司开展期现合作。
三是促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消费金融发展,构建“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的多层次消费金融市场,打造消费金融联盟,推动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加大总部资源倾斜,培育全国标杆性消费金融公司。强化科创金融发展,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开展科创金融先行先试,加快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等增量扩面。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服务,开展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落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30条措施”;积极争取养老专项再贷款,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四)针对“金融生态体系有待优化”问题。加快建设法治透明高效、政务服务完善、配套体系健全的金融生态体系,提升金融数智治理能力,深化央地监管协调,健全常态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一是推动金融法治体系建设。优化金融法治环境,持续建设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更好发挥成渝金融法院作用;推进地方金融立法,探索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立法,完善融资租赁、交易场所等地方金融监管政策。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促进“红金渝”金融党建先行示范区服务效能提升,创新推动金融党建、风险合规、基层治理“三网融合”。建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成渝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功能,探索构建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智能化审批、执行系统,实施批量立案、快审快结。
二是加快金融数智化转型。重塑金融应用体系,上线运行数智金融服务应用,迭代升级现有数字金融平台,创新多跨场景应用,推动金融服务向教育、医疗、旅游等实体经济场景拓展。升级地方综合金融监管重大应用,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实时监测预警、快速有效识别、精准锁定风险,提高数字化监管能力。推动金融数据集成共享,完善金融专题数据开发与应用相关制度,建设金融专题数据库,推动金融数据与产业数据、公共数据集成共享,打通数据壁垒。
三是持续加强金融风险防控。落细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责任,构建“大监管”机制,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推进重大改革攻坚,深化金融支持融资平台降成本、“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分类细化制定金融支持举措,妥善处置金融债务。统筹防控处置金融风险,接续实施金融风险防控行动,健全金融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压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属地责任、属事责任,分类处置、精准化解主要风险点。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落实“一事一案一专班”机制和重大案件挂牌督办机制,加快非法集资案件处置,依托网格化体系推动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向基层下沉,确保全市金融安全稳定。
(五)针对“成渝合作深度有待加强”问题。完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两地机构互设、业务互通、项目互促、设施互联等方面合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实施。
一是强化省市协同联动。发挥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加快筹备专题会议,联合推动政策、项目等迭代升级,会同成都市谋划金融双核联动工作方案。向上争取政策资源,联合对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强化与金融机构总部合作,共同争取更多金融政策和资源。加强金融监管协同,完善成渝地区金融风险监测体系,建立健全金融稳定信息共享合作、金融监管与金融司法协作等体制机制,推进川渝防范打击非法集资先行合作示范区建设。
二是推动金融服务互联互通。强化平台互联互通,推动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等平台跨区域服务,促进重庆“长江绿融通”和四川“天府信用通”“绿蓉融”等金融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加强资源互联互通,强化成渝地区重点领域政银企融资对接服务,共同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共建项目融资保障力度。推进数据互联互通,谋划建立成渝地区金融统计数据库和经济金融分析机制,进一步强化成渝地区金融数据信息共建共享共用。
三是拓展成渝合作深度。共建金联体,支持两地银行机构、外资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入金联体,为跨区域布局的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开展跨区域合作,支持成渝地方资管公司依法合规跨区域开展不良资产收购处置,推动成渝农村产权交易所、联合产权交易所开展跨区域合作,打造成渝一体化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交易市场。谋划有影响力的重大活动,依托中新金融峰会等载体,共同举办各类金融沙龙、圆桌会议、国际金融财经论坛等活动,持续扩大西部金融中心影响力。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