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以及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加快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预计750亿元、增长10%,研发投入强度预计2.45%。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8位、保持西部第1位。
一、落实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取得新突破
(一)积极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迅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高规格高水平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信,丁薛祥副总理出席并致辞,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近1000名国内外嘉宾出席大会,我市与白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国家达成科技合作意向25项。获批建设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技部批复印发《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
(二)全面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部署。紧紧围绕市委“一号工程”部署要求,细化落实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年度任务,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深入推进“1+6”川渝科技创新合作体系,组织编制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启动建设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1项,新建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突破1.3万台/套。
(三)全力落实全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大会精神。出台《重庆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3—2027年)》,深入区县、高校、院所、企业开展宣讲,指导31个区县召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制定《重庆实验室建设实施方案》和《重庆市高等学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
(四)大力推进央地协作。与科技部开展第五轮部市工作会商,确定5方面12项议题和6项具体合作事项,推动新增国家级科创平台12个,争取国家各类科研项目1121项、资金12.12亿元,分别增长9.9%、20.14%。与中央军委科技委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联合设立国防科技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共同实施科研项目33项、资助经费5148万元。同时,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五矿集团、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二、科技创新整体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科创核心承载区提速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金凤实验室,建成国家级孵化平台13个,累计引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30个。两江协同创新区加快筹建明月湖实验室,开工建设“中国复眼”二期,累计引进新型研发机构50家。广阳湾智创生态城高标准打造迎龙创新港,入驻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重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等创新平台。
(二)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质发展。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筹)揭牌启动,北京大学重庆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落地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部重组成功,以合作共建方式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基地平台累计达到105家。
(三)区县科技创新多点发力。建立创新报表制度,安排市级引导区县资金1亿元,举办科技成果区县行等系列活动。长寿、涪陵合作共建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区,丰都、石柱入选全国创新型县。九龙坡、巴南、涪陵、大足、綦江5个产业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6个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0%以上。
三、重大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一)基础研究原创成果不断涌现。获批国家基础研究项目1052项、直接经费6.56亿元。首次与长安汽车、中国星网等重点企业探索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组织实施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55项、资助经费2.76亿元。全市第一或通讯地址发表SCI论文18979篇,取得基础研究重大成果近40项,国际首次利用三维透射电镜揭示纳米金属塑性变形微观机制并在《Science》发表,国际首套“超高精度纳米圆时栅角度基准装置”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硕果累累。实施人工智能等5个重大专项和新材料等8个重点专项,设立项目137项,布局解决关键技术问题311项、“卡脖子”技术问题60项,总投入39.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6.36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3.44亿元。超级智能汽车平台SDA、全球首款18MW级全集成式中速海上风电机组、国内首个尼龙66全产业链制备技术、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
(三)社会民生科技持续强化。组织实施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猪技术、乡村振兴等重点专项项目156项,安排财政经费1.4亿元。选派337名国家“三区”科技人才、247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组织实施AI+诊疗、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56项,安排财政经费8000万元。取得国内首个燃煤燃机全流程CCUS装备、“天目一号”气象星座、急性脑卒中治疗研究等重大突破。
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取得新突破
(一)“双倍增”行动目标超额完成。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出台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双倍增”等政策文件,开展“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服务月”系列活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71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553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7565家、58524家,分别增长19.2%、36.1%。
(二)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转化。着力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速提升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功能,金凤科创园启动入驻科技服务机构。出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赋权转化科技成果391项。“6+N”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竞相发展,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进区县等活动,新培育技术经纪人1133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65.1亿元、增长37.2%。
(三)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强。深入推进股权投资改革,研究形成种子基金改革方案,加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团队支持力度。与人行重庆市分行联合出台《重庆市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累计为11943家(次)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07.21亿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141.48亿元。西山科技、智翔金泰在科创板发行上市,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3家。
五、科技人才引育服务取得新突破
(一)科技人才引进逐步发力。深入开展全球顶尖人才引进“渝跃行动”,制定项目论证方案,完成首批人才论证工作。着力实施新重庆引才计划科技创新基地专项,形成专项实施方案和首批推荐人选。获批开展全国首批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成功入选海外引才储备项目试点省市。
(二)人才培育成效逐步显现。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新增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万人计划”人选等国家级科技人才30名,新增“国防卓青”人选2名。国家“杰青”项目、国家“优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较去年分别增加4项、1项、53项,均创历史新高。研发人员总量超过24万人。
(三)人才发展环境逐步优化。深化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担重任,全市1/4以上市级科技专项由40岁以下科研人员担纲领衔。持续推进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60%科研人员每周平均科研时间增加2小时。我市“创新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化服务”列入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三个一批”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市委深改委听取科技体制改革汇报4次,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科创资源共用共享改革方案》,“构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衔接机制”等“三个一批”重大改革加快推进。改革做法在全国性会议交流3次、国家层面表扬推广1次、国家部委工作简报刊载3次、权威央媒宣传报道2次。
(二)数智科创加速建设。形成“数智科创”总体构架、部门核心业务构架、科创大脑构架三张图,推进核心业务梳理、数据归集、“一件事”场景谋划三个核心绩效,实现了部门20类、505万余条核心数据归集,谋划了8个“一件事”场景应用,“科技攻关在线”通过审核纳入数字重庆建设重大应用“一本账”。
(三)科技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出台《重庆市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举措》《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制定《重庆市公益类科研院所深化改革方案》,修订《科研院所绩效激励引导专项管理办法》,安排科研院所绩效激励引导专项资金3500万元,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力。
(四)科普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出台《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展首批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认定,举行“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活动,举办“科技列车渝东南行”等各类科普活动600余项,直接受众超200万人次,重要媒体宣传报道我市科技创新工作60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