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2023年工作情况报告

日期:2024年06月28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管财”各项工作,在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实践中,有力有序有效发挥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一、2023年财政工作情况

(一)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发力。树牢“财政首先是政治机关,其次才是业务机关;首先是综合部门,其次才是专业部门;首先是决策参谋,其次才是资金保障”的理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两个维护”的要求落实到预算安排、财政政策制定等各方面全过程。

1.坚决扛起“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把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纳入财政改革年度总体部署和目标考核。持续深入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全面彻底肃清邓恢林流毒影响。健全强化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闭环落实机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2.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组会、中心组学习会常设第一议题。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制定“1+4”实施方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等实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纳入党建责任清单和“三级七岗”书记责任清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3.持续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加强纪律和规矩教育,在大型会议前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制定常态化教育监督“四项机制”、党员干部职工“八小时外”活动监督管理办法等,强化经常性监督。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迭代升级整治形式主义长效机制,提出为基层减负“八个不”,持续深化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专项整治,完善8项具体整治措施。

(二)深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决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加强监督管理,财政运行总体平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有效落地落实。

1.保障重大战略落地。投入1832亿元,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投入372亿元,提速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铁海联运班列加密上量。投入123亿元,落实“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全力保障“1361”数字重庆建设。投入782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投入583亿元,加快美丽重庆建设。

2.推动经济企稳恢复。落实税费支持政策,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54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300多万户(次)。投入159亿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支持“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通过发行债券、预算安排等方式,投入1093亿元推进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3.持续保障改善民生。投入856亿元,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入493亿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医疗资源供给。投入1059亿元,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兑现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群体救助资金。投入139亿元,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4.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强化全链条管理,市对区县“三保”补助同比增长26%。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推动法定债务与隐性债务合并监管。发行政府债券3000亿元,其中新增债券146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再融资债券1531亿元,用于偿还到期存量债务。

5.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开展国有资产调查摸底,为资产精细化管理和盘活利用夯实基础。加快财政数字化改革,打造“财政智管”重大应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开发区激励发展转移支付体系。

二、2024年财政工作计划

今年市财政局党组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扎实做好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财政工作,推动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

(一)聚焦稳进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更强的统筹支持重大战略落实。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完善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清单,实现从决策、政策到项目、资金的精准匹配。二是以更大的力度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在“适度加力”上,加强资金统筹管理,科学安排财政预算,把钱花在刀刃上。在“提质增效”上,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完善重大政策、项目财政立项绩效评估机制。三是以更硬的措施强化增收节支。完善经济税源培育机制,壮大财源基础。优化土地出让规模、结构、布局、时序,全力稳住土地收入“基本盘”。健全过紧日子常态长效机制,一般性支出压减比例不低于10%。

(二)聚焦除险固安,加强风险防范。一是以更精的要求兜牢基层“三保”。落实“三保”清单制度,推动财力下沉,持续加大对区县转移支付。动态监测区县“三保”运行,建立风险应急预案。二是以更实的举措防范债务风险。加大存量债务化解力度,建立健全应急周转金机制。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坚决堵住违法违规举债融资“后门”。加强政府债券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三是以更严的监管强化财会监督。建立健全监督体系,落实好“贯通协同”“数字监督”“固本强基”三大工程,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三)聚焦改革突破,提升治理效能。一是以更高的要求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紧跟中央改革进程,逐步完善市与区县收入划分,合理确定市与区县各税种分享比例。完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优化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二是以更新的理念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数字财政建设,推动“财政智管”应用上线运行,逐步实现财政业务“一网统管”、财政运行“一屏统览”、资金流向“一键追踪”、财政工作“一体监督”。三是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科学安排国资经营预算,优化开发区财税扶持政策,支持做好政企“脱钩”划转工作。履行资产盘活牵头抓总职责,把资产盘活作为主责主业,按照市委“三个一批”盘活要求,分类施策、有序推进,激发资产效能。

(四)聚焦惠民强企,激发社会活力。一是以更高的标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比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落实耕地地力保护、种粮大户等奖补政策,守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红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支持重点水源工程、农村供水设施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更优的财税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强化精准导向,落实好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以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需要。加快补短板,提高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调节力度,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和普惠性。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