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2024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4年7月29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副局长 唐嘉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24年1—6月全市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07亿元、增长12.2%,完成预算的50.5%。其中,税收收入801亿元、增长2.8%,主要是上年同期入库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垫高基数,以及上年年中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翘尾影响,导致增幅相对较低;非税收入506亿元、增长31.2%,主要是扎实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资产处置收入增长较快。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49亿元、增长6.9%,完成预算数的45.2%。科技、社会保障、城乡社区、农林水、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重点支出进度较快。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41亿元、增长17.5%,完成预算数的28.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65亿元、增长15.7%,主要是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82亿元、下降7.3%,完成预算数的43.5%。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75亿元、增长279.5%,完成预算数的55.9%。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5亿元、增长201.5%,完成预算数的45.9%。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293亿元、增长15.3%,完成预算数的47.2%。分险种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94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64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7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8亿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332亿元、增长14.7%,完成预算的51.1%。分险种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959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343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6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14亿元。
(二)市级预算执行情况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4亿元、增长5.5%,完成预算数的47.7%。其中,税收收入309亿元、增长8.6%;非税收入106亿元、下降2.8%。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1亿元、下降4.2%,完成预算数的46.9%。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7亿元、下降12.9%,完成预算数的26.8%。其中,市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10亿元、下降11%。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75亿元、下降27.7%,完成预算数的42.1%。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2亿元、下降97.1%,完成预算数的0.4%。主要是今年上半年调整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待企业决算完成后,将在下半年进行清算上交。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1亿元、下降93.1%,完成预算数的0.4%。
二、上半年财政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加强统筹调度,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一)加强财力统筹,全力保障重大战略任务。健全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国家重大战略。1—6月,投入451亿元,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支持成渝中线高铁、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工程、巫云开高速公路、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探索毗邻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统筹推进产业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投入70亿元,出台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16条政策措施,统筹用好口岸物流、交通、外资外贸、基本建设等专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多式联运体系,高标准建设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提升两江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重大开放平台能级,拓展中新、中缅、中老通道等,实现对外通达121个国家和地区503个港口。投入266亿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足额预留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份额,在基础设施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耕地地力保护、种粮大户等补贴政策,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统筹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集群等创建,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投入412亿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持美丽重庆建设,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城市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和垃圾转运处理,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创建行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全国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市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湖北省签署长江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上半年发行新增政府专项债券374亿元,用于全市268个重大项目,有力支撑市政和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促进投资提质放量。
(二)聚焦创新驱动,有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增强企业活力。投入64亿元,支持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稳产促增,实施软件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等;优化“技改九条”、“技改专项贷”、首台(套)等财政奖补政策,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数字赋能、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实施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孵化加速计划,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投入30亿元,支持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出台重庆实验室建设、种子基金等管理办法,推动金凤实验室、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新启动实施科技攻关任务超100项、80%以上由企业提出,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支持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动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保障市级部门应用开发和迭代升级,上线运行突发快响、民呼我为、三情联动、高楼消防等典型应用,建立健全基层智治体系,用数字化为发展赋能、为服务提质。投入4亿元,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开展“爱尚重庆·渝悦消费”等系列活动,落实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等,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投入15亿元,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加快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落实上市挂牌奖补、股权投资奖励、保费补贴等政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融资担保降费、转贷应急周转金、政府采购等政策,引导37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2万户小微企业、“三农”主体提供100亿元低费率融资担保,授予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合同82.2亿元、占比77.7%,助推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三)坚持民生为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生实事,全力以赴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投入30亿元,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延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做好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确保就业形势稳定。投入429.9亿元,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兑现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提高全市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100元,将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上调250元,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保障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及实训基地建设,加快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投入221亿元,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将居民医疗保险、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从640元、89元分别提高到670元、94元,支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推动“医检互认”数字医学影像服务改革,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深化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做好长护险提质扩面,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投入577亿元,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落实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按程序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时兑现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等群体救助资金,支持优抚医院、军供站等高质量发展。投入42亿元,支持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向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新开工建设配售型保障房7000套,筹集配租型保障房3.1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620个。投入12.7亿元,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壮大主流舆论宣传阵地,实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持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推进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助推文艺院团改革和精品创作,争创国际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等,推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落户重庆,办好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支持举办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投入173亿元,保障平安重庆建设,支持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打击暴力恐怖、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强化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财政保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预防、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能力建设。
(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为契机,健全完善财政制度体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对金融、电力、石油等领域税收情况进行调研测算,在保持财力格局总体稳定基础上,积极谋划市与区县收入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改革;制定出台《重庆市开发区激励发展转移支付管理办法(试行)》,优化完善开发区财税扶持政策,增强开发区造血能力和发展能级。统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国资预算制度的要求,健全收益上交比例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对国企改革的财力保障;深化“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精准有效盘活国有资产,核算入账、确权登记、盘活资产、回收资金等4项指标总体完成较好、超过序时进度,推进财税金融联动、央渝同行等重点工作,激发资产效能,助力改革攻坚。推动财政数字化改革,加快“财政智管”应用开发完善,谋划设置6大类、500余条财政运行监测指标体系,深度融入全市三级治理中心,扎实推动“一件事”综合场景应用、跨部门数据共享等重点任务。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做深做实事前绩效评估,提高项目编制质量,推进医疗保障、口岸物流等8个行业领域绩效标准体系建设,对西部科学城、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等18个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及时跟进评估、评价发现问题的追踪问效,持续提升财政政策和资金效益。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持续破除地方保护、隐性门槛,针对采购人设置差别歧视条款、代理机构乱收费、供应商提供虚假材料和围标串标等问题,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谋划推动“政府采购一件事”改革,重塑政府采购平台,打造“样板窗口”,完善“一站式”办理,提升政府采购监管效能和企业群众满意度。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出台《关于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习惯过紧日子的通知》,明确“六减六控”举措,全市压减一般性支出49亿元,加强因公出国(境)、会议培训、节庆展会论坛等支出运行监测,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五)树牢底线思维,努力确保财政运行平稳可持续。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推动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坚持“三保”优先,加强区县“三保”支出预算审核,开展“三保”承受能力评估,推动财力性转移支付适度向困难区县倾斜,增强基层财力保障水平,上半年下达区县各类转移支付共计1428亿元;对基本民生支出进度、工资支出进度、财力保障水平等指标实时监测,实现“三保”风险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压实区县和行业主管部门责任,严格审核把关项目收益、融资平衡等,提高专项债券项目储备质量;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上半年争取新增债务限额1315亿元,完善债券分配机制,优先保障市级重大项目、在建项目,对债券项目实施穿透式、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绩效;统筹各类资金,及时足额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加力推进全口径、常态化监测,严肃查处违规新增隐债行为,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强化财会监督,聚焦增发国债资金、招商引资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等方面,深入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扎实推进问题整改;配合巡视巡察、纪检监察等,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持续推动财会监督与各类监督检查贯通协同,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市财政运行平稳。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财政收入方面,受减税政策、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等因素影响,税收收入增长低于预期;后期可处置资产减少,非税收入高增长难以持续,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二是财政支出方面,民生领域支出刚性增长,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加大财力保障,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紧平衡”态势依然严峻。三是财政改革管理方面,预算管理的精准性、约束力仍需加强,绩效目标设置、投入产出率仍需提升,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机制仍需深化。四是财政运行风险方面,存量债务规模依然较大,部分债务接续困难,资产盘活变现还需加力,区县统筹财力支持化债能力弱,防爆雷压力仍未全面缓释。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全会部署,立足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落实“四项任务”,贯彻“六个坚持”的重要要求,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更好地配置财政资源、提高资金效益、提升政策效能、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保障重大战略任务,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融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性产业基地、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和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财政资金跟着“产业图谱”走,聚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创新集成资金投入、政策迭代、财金联动等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设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专项资金,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科技创新,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综合运用减税、资助、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科技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专项行动,完善“碳惠通”平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落实绿色采购政策,稳步提高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规模,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市内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建设。
(二)支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重庆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支持提升通道运输能力,推动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班车等提质上量,高标准建设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加快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研究出台新一轮稳外贸促转型支持政策,培育高能级外贸主体,加快“渝品出海”,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发展,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和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深化政府采购“放管服”改革,建设数智采购平台,实施“承诺制”、“预付制”,推广“政采贷”、“政采担”,清理违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类行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三)助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聚焦城市基础设施中期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加强重大项目政策对接、财力保障,探索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城市更新项目,深化“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强化城市供排水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在建项目和城市路网更新改造,促进城市美化绿化。完善市政设施市级管护体制,聚焦城市路桥隧维护、公交运维、供排节水、垃圾收运处理、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等领域,形成从建设到运行的多元化、常态化财政保障机制,提升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支持以数字化牵引超大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变革重塑,围绕“1361”整体构架,加快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保障全市重大应用开发、运维和迭代升级,集成优化“渝快办”、“渝快政”服务功能,提升党政机关整体智治能力。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支持现代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提质扩面基层平安法治建设财政奖补政策,持续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推动“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落地见效。
(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均衡财力和激励引导等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等财力薄弱的区县倾斜,提高区县财力水平;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支持区县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渝鲁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推动国家和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守住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红线,提升农业和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推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支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乡村财政金融服务,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接续实施山城绿道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残疾人关爱服务提升行动、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五)扎实推动财政改革管理。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出台《重庆市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合理确定市与区县各税种分享比例,完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机制;持续推进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开发区激励发展转移支付体系,规范招商引资财税政策,引导开发区围绕功能定位加快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做好国债资金分配下达、使用监管,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切实发挥稳投资、促增长作用;加强债务风险预警,建立健全快报快处机制,精准投放应急周转金,全力确保到期债务接续,坚决防止债务爆雷。加快盘活国有资产,督促国企盘活参股股权、应收债权等重点资产;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重点地块土地出让;分步推进党政机关经营性资产“调、卖、转”,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整体效益。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加大对区县转移支付力度,扎实做好库款管理,督促区县严格资金轻重缓急支出次序,优先用于“三保”,确保不发生资金兑付风险。持续推进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完善细化绩效管理制度,抓住目标管理、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部门整体和项目指标体系建设,做好重大政策和项目绩效评价,实现预期目标和评价指标的贯通融合,强化评价结果应用的闭环管理。健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长效机制,继续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通过“季度监测+年度评价”细化量化过紧日子成效,将监测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迭代升级“财政智管”应用平台,加快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会计机构管理、政府采购等财政直接服务企业、群众的业务与全市三级治理中心贯通共享。加力推进财会监督,实施好“贯通协同”、“数字监督”、“固本强基”三大工程,加大对新增隐性债务、违规修建楼堂馆所、财政财务会计等问题追责问责力度,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