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群众乐享新生活
人大助力为扶贫移民“安好家”“铺好路”
搬迁群众乐享新生活
初冬时节,黔江区城南街道恩泽苑社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内一片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景象。“感谢人大代表的‘牵线搭桥’,让我从高山农民变成了基地工人。我现在每天能收入80至200元左右,非常知足了!”从白石镇搬迁至此的村民王开云笑着说。
据悉,恩泽苑社区有居民413户共1478人,这些居民来自全区29个镇街共100余个村,从2019年起陆续搬迁到此。区人大代表、议事代表从各类民生实事入手,为这些搬迁群众实现了社区搬得进、能致富的愿望。
帮助“新居民”融入“朋友圈”
“大家都来自不同地方,邻里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纠纷。”来自阿蓬江镇的居民王建民说,搬迁最初,许多居民对搬迁政策有误解、对房屋配套设施不满意、对新环境不习惯……由于来自不同的行政村,居民之间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刚搬来的老年人,在“新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难。
得知该情况后,区人大代表、议事代表开展了走访调研,了解到问题症结后,形成意见建议向黔江区人大常委会城南街道工委进行了反映。随之,人大城南街道工委向街道办事处提出建议,希望进一步抓好社区的发展与治理。
不久,街道办事处便成立了工作专班,多次开展入户集中开会、政策宣讲,整改房屋瑕疵问题150余个。不仅如此,辖区的人大代表和议事代表还配合社区一起打造了“龙门阵”“和事佬”等文化品牌,并在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对联书写、包粽子等活动,帮助搬迁群众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生活”,融入当地“朋友圈”和“生活圈”。
“微”菜园带来幸福感
“我们种了一辈子地,这下不让种了,心里没着没落,能不能请代表们给我们想想办法?”在入户走访的时候,许多老年人向人大代表反映了这个问题。
许多居民想自己种菜,但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找到平衡?
在了解到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后,人大城南街道工委及时向街道办事处反映了居民的农耕情怀问题。
城南街道办事处及时协调,从附近一农家乐经营者处租用了一块地,并将其划分为343块菜园地,满足了老年居民的种菜需求,同时也叮嘱大家,爱护自己的“微”菜园,遵守“干净、整洁”的约定。
“感谢代表们,让我们‘离乡不离土’。这里不光越来越闹热,也越来越有人情味了!”顺利种上菜后,许多居民由衷开心。
“现在的恩泽苑与过去完全不同了,邻里之间关系融洽,有事互相帮忙,一来二去都变成了熟人。”王建民深有感慨地说,社区环境也越来越美,在这里住得舒心,这里就是“家”。
高山农民转行产业工人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帮群众“挪个窝”,而是在“挪个窝”的同时,还要给他们的生产生活“铺好路”。而就业增收就是让搬迁群众能致富的关键。
近年来,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种植、泡菜加工、石蛙养殖等多个项目相继在社区周边落地。“企业建成投用后,我们就提出建议,让这些‘家门口’的企业多考虑招聘社区的居民,解决部分居民的就业增收问题。”区人大代表、人大城南街道工委主任刘祖胜介绍。
按照“就地就近就业一批、政府投资项目吸纳一批、自主创业就业一批、技能培训就业一批”的帮扶目标,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因户制宜,因人施策,帮助搬迁群众人、岗、业精准对接。
“感谢代表们,为我们的就业问题多方奔走,没想到我这个年纪也能找到工作。”在蔬菜生产基地,从中塘镇搬迁而来的居民吴华荣正在忙碌地对菜品进行分类、打包。今年以来,在人大城南街道工委的助力下,落地企业让社区居民实现了3000余人次的就地务工增收。
见习记者|张英
通讯员|郑石浩淼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