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工作情况的报告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年9月24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市科技局局长 明炬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保障机制,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8月,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65632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6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完善企业创新政策体系。加强工作统筹,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24个市级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工作专项组,建立由13个市级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市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重庆市推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工作方案》,围绕企业孵化培育、发展壮大等环节提出针对性措施。市科技局联合有关部门出台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双倍增”、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等政策措施,多渠道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二)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组织实施“5+8”重大(重点)科技专项,企业提出技术需求、牵头项目数量、投入资金占比均超70%,产学研协同创新比例达75%。支持企业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各类研发平台,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8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1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57家,组建创新综合体45个。全市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29.8%,排名全国第5,高于全国平均值3.5个百分点。
(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长安汽车、中国星网等重点企业设立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立项资助项目55个、资助经费2250万元。实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39个,支持经费2.5亿元。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优惠政策,7278家企业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税98.3亿元,1903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减税23.86亿元。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42.1%,高于全国平均值4.9个百分点。2023年企业研发投入超600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达75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45%。
(四)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探索建设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重组升级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9家,升级建设6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累计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300家。持续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专利转化校企对接等活动,新梳理“存量”高水平科技成果251项,推动成果“存量”变为产业“增量”。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2.2%、18.3%,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7%。
(五)支持企业引育创新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直接引进博士及相当层次人才超1700人。启动企业科技特派员团服务行动,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团270余个。全市研发人员总量超过24.3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达12.4万人,占从业人员的8.1%、排名全国第7,高于全国平均值0.4个百分点。
(六)强化企业科技金融服务。加强科技信贷服务,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6922.2亿元、在贷户数1.4万户。深化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累计为1.3万家(次)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27.6亿元。向科技部推荐科技创新再贷款备选企业4148家,已获批再贷款7笔、金额4296万元。开展“政银联动服务企业创新”改革试点,上线10家银行22款创新积分贷金融产品。完善股权基金服务架构,发挥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4支引导基金作用,累计投资项目1348个、金额452.8亿元。大力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近3年在境内新上市的15家公司均为科技型企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工作部署,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聚焦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一)着力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提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完善梯度培育体系,突出抓好小微科技企业孵化、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长,力争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超过8800家、6.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突破316家、20家。“一企一策”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推动孕育科创板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渝字号”科技领军企业。
(二)着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级。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支持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增长机制,鼓励企业扩充研发力量,打造更多企业主导型创新综合体,推动国企带民企协同创新、校(院)企结对创新,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三)着力完善企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股权投资模式,发挥产业投资母基金作用,加快推进种子基金改革,建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投资衔接机制,完善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政策。健全科技信贷服务体系,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引导更多信贷产品支持企业创新。健全科技保险担保机制,推动信用保险、保证保险,推出更加契合科技企业特征的担保产品。支持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引导金融资源要素向优质科技企业倾斜。
(四)着力建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引在高校、用在企业”引才模式,赋予重点用人单位引才自主认定权。实施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引育专项,支持重点企业成建制引进紧缺人才及团队,打通在渝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渠道。深入实施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和“巴渝工匠”行动计划,重点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完善校企联合、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支持企业青年人才牵头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五)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深入实施科技成果“以权代股”改革试点,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建立全市科技成果汇交发布机制,上线“成果快转”应用,常态化举办科技企业进高校、科技成果进区县等活动,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高效对接。构建科产融合孵化培育体系,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熟化平台,推广明月湖科创园模式,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孵化,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势赋能。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