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主城都市区城市更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5年01月07日 来源:重庆人大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主城都市区城市更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4年9月25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市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 席红

 

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主城都市区城市更新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四五”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体检先行、区域统筹、项目推进、政策保障”的工作思路,以主城都市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力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城市更新工作的全国影响力持续提升,成效逐步凸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高度肯定了我市以九龙坡区民主村为代表的城市更新项目,强调“要总结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更好惠及广大社区居民”。2023年12月15日,李强总理在调研江北区塔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时对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改造成这样不容易,要进一步管理好,让群众看到新气象”。2024年6月,我市成功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城市;20余项城市更新经验做法清单在全国推广;6个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奖、数量全国第一;老旧小区改造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做法:

(一)构建三大体系,强化整体设计

一是构建“1+9+N”工作体系。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市城市更新提升领导小组,以及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专项小组,定期调度城市更新工作,研究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制定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明确了9大方面工作框架,包括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韧性五大水平,以及经济、生活、生态、人文四个品质。成立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等N个专项工作专班,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构建“1+2+N”政策体系。出台《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明确了更新原则、主体权责和工作思路。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全国首部城市更新技术导则2个技术文件,细化了更新范围、更新策略和更新流程。制定土地供应、用地转型、零星用地整合、产权转移及登记等“一揽子”配套政策,支持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实施。同步编制了城市重点功能片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规划及实施方案,城市更新政策和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构建“量化闭环”评价体系。坚持月总结、季调度、年评估,依托“885”工作机制,每年开展联合督查、专项督查,建立问题清单,并将城市更新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实施城市更新市级激励,对岸线治理提升、路网更新、城市更新试点示范等专项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对工作成效较好的区县予以资金奖励,总额达2.3亿元,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二)创新三项举措,探索路径模式

一是坚持体检先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实施路径。坚持城市体检先行,建立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为城市“问诊把脉”,中心城区已连续5年开展城市体检,并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市域城市体检,“建机制、强保障、筑体系、扩影响、查病灶、抓应用”的六步体检法在全国推广。以城市体检问题为重点,编制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是坚持试点引领,发挥以项目为支撑的示范效应。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启动主城都市区城市更新项目241个(全市288个),更新改造面积1亿平方米。其中,两江四岸珊瑚公园、渝中区山城巷、九龙坡区民主村、北碚区金刚碑等示范项目次第焕新,成为新晋“打卡地”,让城市韵味更加浓郁。

三是坚持多元参与,形成以共赢为目的的更新模式。统筹中央及市级财政资金、专项借款等资金使用,争取城中村专项借款904亿元、老旧小区中央补助208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70亿元,市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21亿元,兑现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土地出让金优惠政策204亿元。助力社会企业争取各类银行中长期低息贷款,主城都市区城市更新项目累计获银行授信753亿元,市场主体自筹406亿元。引导2400余名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深入基层开展专业化服务,参与城市更新项目5181个。

(三)实施五类更新,提升功能品质

一是实施基础设施更新,让出行更畅通。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实现“通车里程500+”和“客运分担率50%+”双突破,成为市民绿色出行首选。中心城区道路通车里程突破6600公里,建成“37桥22隧”,“5横6纵1环3联络”的快速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实施片区路网更新34个,打通城市未贯通道路300条,建成特色山城步道738公里,城市整体交通运行水平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同类城市第四、西部第一。

二是实施老旧住区更新,让居住更舒心。完善住房市场和保障体系,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全市98个“久建未完”项目累计处置67个,顺利完成约20万套保交楼任务。启动城中村改造征拆项目66个,惠及居民8737户。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87亿平方米。1.8万户群众“出棚进楼”,保障性安居工程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新配租入住公租房3.5万套,新增人才公寓1万套,托起新市民和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的“安居梦”。

三是实施美好社区更新,让生活更便捷。以街道、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打造城市“15分钟生活圈”为抓手,有序推进完整社区、现代社区试点工作。聚焦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成完整社区562个,探索首批现代社区试点40个;加大嵌入式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装电梯4700余部,新建改造养老托幼、农贸商超、社区食堂5600余处,建设口袋公园190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134个,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四是实施公共空间更新,让环境更优美。加快重塑“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109公里滨江岸线贯通57公里,建成公共空间14个,新增驿站39处,为市民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亲水空间。推进实施“增绿添园”“增花添彩”计划,改造提升街头绿地、“坡坎崖”“山城花境”品质4233万平方米,更新城市公园230座,建设山城绿道288公里,让市民游客感受到“推窗见绿、出门亲水”。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更新激活历史建筑、风貌街区、工业遗存214万平方米,让市民游客畅享城市人文之美。

五是实施设施设备更新,让城市更安全。注重城市“面子”“里子”双提升,建成综合管廊324.5公里,投入运营160.3公里。推进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达16公里/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整治城市内涝风险点178个,减少内涝风险。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达标排水分区466个,达标面积占城市建成区的40%,增强城市雨水就地消纳、滞蓄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城市更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包括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投建管用机制不健全、可持续更新模式未形成、产业导入困难、地上地下不同步等等,亟待持续用力予以解决。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支持下,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抓住国家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创建机遇,全力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一)工作理念持续“提质增效”。把握城市由集中建设向大规模更新转变的客观规律,做实做细城市体检工作,精准查找城市民生的“痒点、痛点、难点”,充分挖掘城市更新的“重点、亮点、焦点”,持续优化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管理体系,重点推动落实“四增三减”(增公共空间、增配套设施、增市政设施、增公共绿地,减人口密度、减建筑高度、减开发强度)要求,提升城市更新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更新对象持续“聚点扩面”。把满足群众对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需求作为城市更新的首要任务,拓展推进既有建筑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活力街区打造、城市生态修复、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强力推动“大片区”城市更新、现代社区试点以及百公里“两江四岸”打造等标志性项目,形成一批示范性、牵引性强,在全国推广的典型案例,扩大我市城市更新的影响力。

(三)路径模式持续“拓展创新”。健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机制,深化城市更新“投、融、建、运”一体化市场运作机制,探索市区共建、区建市补、市代区筹模式,创新REITs、TOD等投融资模式,拓展社会资本参与路径。将老旧小区、城中村及公共设施设备作为重点更新领域,分类推进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三类更新,探索老旧小区“自主更新”模式。指导区县充分发挥政府平台公司、国有企业资金、资源优势,挖掘社会资本设计和运营能力,探索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式。

(四)政策体系持续“迭代升级”。适时调整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专项领域更新政策技术体系,总结评估现行政策实施效果,重点围绕土地、规划、财税、产权、建设、审批、产业导入等方面,优化配套政策,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快城市更新立法进程,力争2025年出台《重庆市城市更新条例》,为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法规支撑。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