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高院召开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联合新闻发布会
2025年1月3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迎来5周年。1月10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通过视频连线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分别发布两地法院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白皮书和典型案事例,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场见证。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重庆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海龙,四川高院党组成员、四川法官学院院长赖波军,分别发布重庆、四川两地法院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2024年度白皮书,通报相关工作情况和成效。
孙海龙副院长指出,五年来,重庆法院始终立足审判执行主责主业,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司法需求,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有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是公正高效司法护航“国之大者”。搭建具有资源集聚效应,精准服务经济金融、科技创新、港口园区、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专业化司法平台——“两院三庭”,优化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川渝相关业态集聚成势。设立首个跨省域管辖金融案件的成渝金融法院,发挥其在服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成渝地区深化自贸试验区司法协同创新”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服务保障自由贸易试验区亮点举措。重庆高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签署《加强知识产权领域替代性争议解决交流与合作协议》,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中国司法智慧。重庆破产法庭设立以来,受理案件9151件,审结8701件,清理债务3475.64亿元,盘活资产1217.31亿元,充分发挥了破产审判对市场主体的保护挽救功能。川渝两地法院共同设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渝司法协作生态保护基地,用法治力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二是用心用情服务回应“群众关切”。始终践行“如我在诉”理念,升级打造“一件事一次办”普惠型诉讼服务品牌,促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质效持续提升,促进跨域诉讼服务从“局部联动”向“全面迭代”转变。2024年,重庆法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诉前调解成功案件53.5万余件,其中涉及四川当事人案件5万余件。推动“全渝数智法院TV版”走进四川,服务律师电子送达的“e律达”系统实现两地共享,“法治·渝诉快执”APP试运行以来登录量突破120万次,其中四川用户登录超11万次,重庆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连续7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体现数字智慧赋能从“全面提速”向“乘势跃升”转变。
三是同心同向协作做实“美美与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始终坚持司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动、合作共进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川渝法院间的协调联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迈出新步伐保驾护航。两地三级法院院长主动带队交流,推动两地法院签订司法协作协议。重庆高院牵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5个省区市法院共同签订《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司法协作“13+2”协议》,并在重庆设立秘书处。建立健全两地法院和各业务条线定期研讨机制,及时交流研判审执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促进裁判尺度“同城标准”。创新建成全国首个覆盖省域范围的不动产远程查控系统。健全两地法院联合培训、学习及交流任职机制,持续提升干警专业能力和水平。
孙海龙副院长表示,下一步,重庆法院将紧紧围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五周年、五机制、五行动”持续深化川渝司法协作,以更加优质高效的跨域司法服务,助力优化川渝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随后重庆高院研究室副主任谭中平、四川高院研究室主任罗梅分别发布重庆法院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典型案事例和四川法院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专项改革案例。
全国人大代表黄大勇,全国政协委员卢跃富,重庆市人大代表杨柳,重庆市政协委员刘苓玲,中央驻渝及市内主要媒体在重庆会场参加发布会。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