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三合镇人大:推动民情联络点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民情联络点是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神经末梢”,是贴近群众、畅通民意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璧山区三合镇人大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聚焦阵地建设、拓宽联络途径、全程跟踪落实三个环节打造民情联络点,将民情民意收集在前、群众急难愁盼解决在前。他们的做法,可供借鉴参考。
一、聚焦阵地建设,构筑服务群众“连心桥”。一是建阵地夯基础。三合镇人大通过调查走访,按照就近、便于活动原则打造民情联络点。今年初,三合镇人大利用二郎村人口相对集中处的一间闲置农房,打造“合颜悦色”民情联络点,将人大联系群众触角向更深更细处延伸,保障人大活动有场地、群众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有去处。二是规范管理提质效。不断建立完善民情联络点的制度规章,出台《三合镇民情联络点“五联络”机制》,以“开门联络”“串门联络”“院坝联络”“议事联络”“数字联络”为抓手,多渠道收集群众建议意见。建立《三合镇民情联络员接待、走访群众流程》,让联络员规范化开展群众来访、走访工作提供基本遵循,确保联络点各项工作运行有序。三是丰富活动促活力。为切实扩大民情联络点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民情联络点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与代表之家(站、点)和政府各部门联合开展活动,鼓励代表积极领办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自民情联络点成立以来,代表领办助农促销、企业联合、技能培训等活动26项,开展以防溺水教育、敬老爱老等为主题的各类志愿活动15场。
二、拓宽联络途径,打造民意直通“快车道”。一是开门“坐班”听民意。由驻村工作队成员、网格员、“茶香学院”学员等组成联络员队伍,每个赶集日联络员现场“坐班”,面对面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截至目前,已接待来访群众160余人次。今年上半年,通过“坐班”了解到新场村二组香炉山因地势较高,供水压力不足,导致村民在用水高峰期无水可用的情况后,镇人大立即开展专题调研并向镇政府提出建议,成功为该组配备增压泵1个,解决了20余户村民高峰期用水问题。二是串门“走访”察民情。民情联络员不定期入户走访,主动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需求并给予帮助。今年上半年,在民情联络点的推动下,二郎村成功引进夏秋茶企业1个,助力每亩夏秋茶增收约2000元,优化了茶产业结构。三是深入“院坝”暖民心。民情联络员深入院坝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既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又积极向群众宣传惠民惠农政策,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送到群众心坎上。今年以来,已累计参加各级院坝会56场。四是“数字联络”汇民智。针对部分群众因时间冲突无法面对面反映问题的情况,三合镇人大面向群众公开民情联络点场所码,组建村民微信群,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表达诉求。截至今年9月,民情联络点通过线上渠道收集第一手问题建议共21件,转交村级办理18件,镇级办理3件,现均已办结,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顺畅。
三、全程跟踪落实,细耕民情民意“责任田”。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跟踪问效,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是分析研判找路径。针对收集的民情民意,梳理汇总成“民情日志”,能够现场答复的问题现场答复;不能现场答复的,邀请村支两委成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党员等召开社情民意研判会进行研判,确定村级办理或上报镇级研究。目前,已召开社情民意研判会3场。二是清单管理促落实。对收集的问题建议进行清单化管理,分别建立村镇两级清单台账,逐项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岗位和解决时限。问题建议办理完成后,由村级或承办岗位向群众反馈办理情况,确保群众意见建议“件件有回音,桩桩有落实”。民情联络点成立以来,已为群众解决人居环境、产业增收、供水用水等问题20余件。三是跟踪督办见实效。运用“三色管理”制度,按照事项性质、影响范围、紧急程度等情况,分为“红橙黄”三色对建议意见办理进度、办理成效等分类进行跟踪督办。建议意见办理后,运用“真心请”“用心报”“尽心点”“诚心测”的“四心点评”办法,邀请代表、群众对建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并就承办单位工作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民情联络点还利用三级院坝会、微信群、公示栏等载体集中向群众反馈工作进度,收集意见评价,接受群众批评和社会监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