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重庆团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记者 尹建红 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如何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连日来,这个话题引发了代表们的热议。
乘上AI的“东风”
赋能千行百业向新行
人工智能产业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重要风口。过去一年,重庆聚焦人工智能产业,支持垂直领域行业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重点项目招引,拓展七腾机器人、摇橹船等企业市场空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深有感触。他表示,一年来,我市加快夯实产业基础。全力推进国家西部算力枢纽建设,全市智算算力占比提升至50%,规模西部领先,算力底座进一步夯实。加快重庆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基本形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数据供需满足率95%。长安基于天枢、通义等大模型搭建智慧座舱,提升座舱智能化水平,大模型能力加速跃升。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70.9亿元,同比增长13.6%。
同时,深入推进赋能应用。加快人工智能赋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累计上线行业大脑6个,培育未来工厂23个,“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能力初步形成,实施690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1096个数字化车间和183个智能工厂。累计上架“人工智能+”组件25个、能力组件530个,开发AI视频分析等15个AI智能体,赋能数字重庆建设更加智慧高效。马上消费“富慧养”智慧农业技术平台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银奖,面向城市大脑、智慧公园、智慧医疗等领域,发布“十大应用场景”,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实现多点突破。
此外,我市还加速优化产业生态。已建成人工智能市级重点实验室41个、技术创新中心12家、科技创新基地71个,引进中科院等知名研究机构近20家,打造重庆清研理工智能制造孵化器、力合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一批专业孵化载体,正加快争创国家先导区、布局大模型服务平台,人工智能领域平台更加健全。首批20个市级种子基金投资项目中,人工智能领域项目达到10个,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占全市11.7%,金融支撑更加坚实有力。
“重庆产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随着软件产业‘满天星’行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天工焕新’行动的实施,全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基础持续向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明显。通过深入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发展上领跑新赛道、抢占新蓝海,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王志杰认为,接下来,首要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人工智能模型测评、微调等服务,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推动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加快攻关工业领域大模型、智能软件、垂类智能体等技术,大力发展AI服务器、AI工作站、智能传感器、AI手机、AIPC、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创新硬件;加大企业引培力度,梯度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瞪羚、独角兽、硬科技企业,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其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以数字重庆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型工业化等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促进场景开放和落地应用。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将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实施“人工智能+制造”,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新模式,加快拓展AI赋能工业场景。同时,将以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综合体为抓手,推动供需对接、结对攻关,高质量打造一批行业领域典型案例,引导各行业领域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应用。
另外,迭代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生态。加快研究制订促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打好“存量+增量”政策组合拳,在新起点上推动创新突破提能、主体培育提速、才智双聚提质、典型引领提标、产业生态提档、要素保障提效。同时,高质量举办智博会,支持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在渝首发,助力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创新产品。
创新激励机制
避免“内卷式”应用拓展
今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创新突破,为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向各行业落地渗透提供了更优解。
这让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感到振奋,也激发了她新的思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更加深度地融合,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我们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陈玮发现,当前场景需求的碎片化程度较高。2025年以来,包括通信、政务、教育、医疗、金融、交通、商业服务等多个行业的数百家企业相继宣布接入大模型,并在各自领域展开了“内卷式”的应用拓展。然而,每个垂直行业都有独特的数据结构,业务流程也不相同,很难直接适配通用的人工智能方案。
“目前,仍有不少拥有应用场景的部门、机构和企业对AI技术的理解,尚未达到以数据驱动重构业务模式的高度。”陈玮表示。
为解决上述问题,陈玮认为,可围绕区域发展重点产业,定期发布《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场景潜力报告和机会清单》,建立“产业链图谱+技术路线图”双轮驱动的创新激励机制,清单制配套专项基金政策支持,鼓励“链主企业+上下游企业+科技型企业”在垂直领域大模型等方向的联合创新,突破技术应用瓶颈。此外,她还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场景开放管理办法》,推动应用场景制度性开放。同时,构建区域性AI场景交易平台,创新市场化激励机制,有效激活地方特色产业场景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快人一步占先机
用数智改写“养猪剧本”
近年来,在产业链高度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我国畜牧业处于从传统管理型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赋能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对此十分关注。
“当前,亟需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生产过程实行更高水平的监测和管理,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畜牧业向智能、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林其鑫的期盼,也是业界的心声。
在这方面,他也有探索实践。比如近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荣昌猪”商业化育种量身打造了“鸿蒙数智育种平台”,可实现“荣昌猪”从育种到屠宰的全产业链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和智能管理。该项目将搭建起我国首个地方猪育种行业大模型,通过发展“育种+”,赋能地方猪育种创新和产业振兴,有助于破解外部数据壁垒,保障种业安全、自主、可控。
初步探索点燃更多期待。林其鑫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大AI等前沿科技赋能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驱动畜牧业智慧化创新发展。
一方面,推动技术研发与国产化替代,通过设立“AI+畜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智能育种算法、低碳饲喂模型、疫病预测系统等关键技术。
另一方面,扩大全产业链场景示范与推广。他建议通过启动国家级智慧牧场示范园区项目实施计划,在生猪等畜牧主产区布局标杆项目,集成AI视觉识别、区块链资产监管等技术,形成可复制的标准模式。
此外,他还希望加快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养殖环境、动物健康等数据规范体系,推动省际数据互联互通。依托国家级算力枢纽,为中小养殖企业提供低成本AI模型训练服务。
记者|宋婷婷 黄振胜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