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人大常委会白涛街道工委:探索“133”工作法 集成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涪陵区白涛街道建峰社区成立于2010年9月,属典型的工矿型社区(原816厂,现建峰集团),现有常住人口18000余人、党员2470人、市人大代表2人、区人大代表3人、街道议事代表8人、立法信息采集员8人。社区立足辖区居民政治素质高、文化程度高、参与公共事务和基层治理激情高“三高”优势,围绕建好平台载体、发挥代表作用、有效服务群众三大任务,坚持党建统领,并将基层自治、服务群众、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贯穿其中,探索“133”工作法,实现了“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企地共治、集成融合”,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一、集成阵地一体化,激发单元建设新活力。一是融合赋能,畅通民意。按照“六化标准”,将代表活动站与党群服务中心、立法信息采集点、居民议事厅一体化建设融合赋能、迭代升级,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二是构建体系,延伸触角。延伸代表服务群众的“触角”,构建起连点成线、覆盖全域的硬件服务体系,把“民意直通车”开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随时随地能“说事”,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三是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坚持共建共享共治理念,破解建设场地紧张、规划选址困难等问题,整合了816小镇、法治阵地等各方面资源,着力体现人大元素,实现“一花独放”向“百花满园”转变,激发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特色基层单元建设活力。
二、构建三大机制,巩固基层治理好态势。一是聚合资源,探索企地共建。建立企地共建协调机制,落实社区、企业定期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共建活动,邀请企业项目共投、利益共享,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变了以往街道社区“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了打好打赢基层治理“整体战”的合力,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二是深挖潜力,推行居民共治。打造“清茶”微治理模式,以茶“述民情、述纠纷、找接点、拆脸面、置梯子、达协议”,创新运用“民主提事、民主议事、民主审事、民主决事、民主监事、民主评事”居民议事“六步法”,成功化解11件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如议事代表付留仁在活动站接待群众时提出,原建峰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突出,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建议另择址新建,为此街道深入调研,将该建议纳入重点民生实事进行推动,投入50万元新建农贸市场,把人民群众产生的怒气、怨气巧妙地化解在“茶香”之中。创新“1+17+N”模式(以设在建峰社区的白涛街道立法信息采集点为主要阵地,街道其他17个村、社区人大代表活动站或民情联络点为拓展,建峰、华峰、中涪化等企业和人民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等派驻机构以及法律服务所、企业法务工作者等N个单元形成矩阵),构建立法信息采集点区域化阵地体系,确保将更多、更真实的群众声音传递到立法机关。如立法信息采集员许双诚在《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草案)》法规征询中提出第二条条文新增“金融服务领域”意见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完全采纳。截至目前,先后对8部法规草案征集意见建议,归纳整理170条、梳理上报119条,意见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采纳4条。三是吸纳民智,创新全民共享。搭建人大核心业务延伸基层、广泛汇集民意充分吸纳民智的平台。收集群众“急难愁盼”“关键小事”,真实反映社情民意,确保民意收集“广”、民意反映“准”、民意提炼“深”和队伍建设“专”,通过视察调研、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方式积极参与推动民生实事建设。如区人大代表苗迎彬通过走访群众得知,希望增加社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为此街道与企业一道多方筹资450万余元,推动了816文化公园、门球场修复等项目建设。
三、注重三个环节,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一是“阵地办+线上办”同呼应。在用好实体代表活动站的同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推动工作,用好线上代表活动站、用活“代表微信联民群”等渠道,激发线上代表活动站、微信群作用,实时关注动态,及时梳理建议,加强研判上报,让社情民意“线上线下”全面畅通,确保代表建议件件落地、事事见效。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运用多跨协同、系统集成的现代化理念思路,以实施“民情民意畅通工程”为抓手,充分利用每月人大代表活动日,组织人大代表+议事代表进站“坐堂接诊”,不定期开展进社区、进楼栋、进企业“主动出诊”活动,保证代表联系群众更紧密、获取信息更广泛、履职活动更丰富,架起党政和群众的“连心桥”,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三是“强监督+重反馈”齐发力。采取闭环方法细化、量化工作,探索建立从接待选民(群众)、收集问题、分级认领、建议交办到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满意度测评闭环办理全链条机制。活动站建成以来,共收集意见583条、梳理上报167条,有力助推街道民生实事、法律法规实施等,当好项目建设“监督员”、法治宣传“播种机”。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