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市民游客“方便之事”
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推动,新改建56座公厕
“这里路况复杂,七拐八绕的,找厕所费了好大劲。”罗暮瑶已是第二次来重庆旅游,夜游山城兴奋之余,第一次在重庆“方便”时遭遇的窘迫回忆,也涌上心头。如今,这样的糗事不会再发生了——她只需打开手机地图,轻轻一点,就能快速定位到最近的厕所。
从“如厕难”到“就近如厕”,从“脏乱差”到“净美优”……这一系列变化不仅体现了城市温度,更是渝中区人大常委会聚焦监督“小切口”,持续回应民生关切的生动实践。
集民智 破解“方便”难题
受曾经的城市建设规划限制,渝中区解放碑、洪崖洞等热门区域“如厕难”问题一度比较突出,公厕前常常排起长队。狭小的空间、浓重的气味、老化损坏的设施,不仅给市民和游客带来极大不便,也与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格格不入。
而在一些老旧街区,公厕数量不足、功能不全,周边居民同样也有着“如厕忧”问题。
“附近有7000余户居民,加上商户、务工人员,就十八梯农贸市场一个公厕,冲水功能缺失,蹲位也不够。”近年来,渝中区南纪门街道议事代表杨维秀没少听到居民“倒苦水”。在日常接待选民群众活动中,多名区人大代表也接到群众类似反映,他们不约而同提出了相关代表建议。
为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2023年,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将公厕问题列为重点监督事项,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区政府关于公厕管理与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将解决十八梯农贸市场如厕难问题作为主任接待日活动的主题,开展了现场办公。
“一方面,公厕产权属于农贸市场,我们想管但无法完全接手;另一方面,十八梯农贸市场经营日渐不景气,公厕的后期维护费用存在缺口。”主任接待日活动当天,十八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邱天雷道出问题根源。
渝中区城市管理局现场回应称,虽然有新建的想法,但沿线居民都拒绝在自家门前修建公厕,加之地形制约,选址一直无法确定。
彼时,南纪门街道已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聚焦这一民生痛点,街道、社区、区城市管理局等与区人大代表、街道议事代表开启了一轮轮议事会,通过广泛听民情、聚民智,最终形成解决方案:将改建公厕纳入区城市管理局2024年项目,每年给予农贸市场资金补贴用于日常维护。
2025年初,十八梯农贸市场公厕焕新投用,面积扩展到30.67平方米,不仅增加了蹲位数量,还增设了救助呼叫系统、异味探测器等智能化设备。
深调研 找准公厕建设“病灶”
“作为‘重庆的世界窗口,世界的重庆客厅’,渝中区须通过一项项细枝末节的服务,体现大都市的质感。”2023年,区人大常委会将“关于渝中区(重点区域)公共厕所建设管理”作为主题教育调研课题持续追踪问效。
一场浸入城市肌理的调研随即展开。
“部分公厕男女蹲位设置比例未达到1:1.5,无法满足女性群众的如厕需求。”“一些标识标牌位置不够醒目。”“解放西路从西部药城经花街子,到解放西路公交车站沿线一公里无一座公厕。”……渝中区人大城环委办公室相关同志的笔记本里,清晰记录着当时调研发现的问题,“这也是今后对照跟踪落实的依据。”
近两个月的深入调研后,《关于渝中区(重点区域)公共厕所建设管理的调研报告》出炉,提出了合理规划公厕布局、加强设施维护、提升服务质量等意见建议。
与此同时,区人大常委会还充分发挥辖区市人大代表作用。如针对公厕标识不明显问题,市人大代表龚菲前往解放碑区域进行现场勘查。随后,龚菲提交了《关于切实提升中心城区公厕管理有关问题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市城管局、市住房城乡建委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办理,公厕标识不清的问题逐步得到改善。
强推动 新改建56座公厕
渝中区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充分吸纳调研报告中的各项建议,把2024年确定为“集中提升年”,制定了任务清单逐一落实。
新投入的一批移动厕所全部装上空调,并增设了无障碍通道、儿童友好洗手池以及文明宣传栏;部分新建厕所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电子屏实时监测并对外公布氨气、硫化氢排放量,并在临街面进行了美化设计……
自2023年以来,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推动下,区政府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02万元,新改建公厕56座,对外开放的公厕监管实现全覆盖。2024年,区人大常委会还就公厕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开展“回头看”,对2023—2024年全区公厕新改建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和评估。
不久前,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来到洪崖洞景区“暗访”整改公厕情况。发现景区公厕入口设立了醒目的指示牌,公厕内也进行了全面整修、涂刷。同时,景区还建立了《全区景点公共卫生间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环卫基层单位每日专人巡查检查,并督促物业公司加强管理。
记者|黄振胜
通讯员|李雪念
编辑|朱苗
审核|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