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24年12月27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日期:2025年04月17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审议意见》进行认真办理,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审议意见》落实情况

(一)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市委、市政府持续强化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作出的“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重要指示要求,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闭环落实机制,确保一贯到底、落地见效。市委书记袁家军率先垂范,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美丽重庆建设大会等研究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及“九治”等重点工作,多次赴区县现场督导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市政府市长胡衡华常抓在手,多次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等研究安排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长江保护修复等工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炯多次听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深入一线视察推进梁滩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市政协主席程丽华率队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发动各级政协委员参与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各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合力攻坚,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

(二)加快推动美丽重庆建设。对标对表、全面落实美丽中国建设部署安排,连续两年召开美丽重庆建设大会,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美丽重庆建设领导小组,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六个主要目标之一,聚力实现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大美格局、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数智化水平“四个显著提升”目标,迭代升级美丽重庆建设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出台《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美丽重庆建设56项主要指标、52项“四个重大”清单、35项重点措施均按时序进度推进。对“生态报表”8项指标实行季度分析、年度考核,闭环管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突出问题11万余个,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美丽重庆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肯定我市“生态文明呈现新面貌”。

(三)一体推进“九治”攻坚。统筹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工作,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强化“治水”。扎实推动“双总河长制”落地,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重大工程,统筹推进中心城区排水系统主干管接入口溯源整治、三峡库区城镇生活污水溢流控制专项行动。截至今年11月,全市已完成城市市政排水管网建设1960公里,完成106个主干管低浓度接入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编制,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高于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二是强化“治气”。印发《重庆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夏秋季“治气”攻坚、移动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组建8个督战组分片包干推进各区“治气”工作,对长寿区等7个区进行约见,对江津区等14个区进行约谈,持续对重点区域开展督导帮扶。截至今年11月,共检查企业3100余家、发现交办问题线索6800余个,整治扬尘污染问题1600余个,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8天、同比增加4天,PM2.5平均浓度为31.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三是强化“治土”。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管理,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全过程管理。截至今年11月,已完成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77块、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并移出名录19块,修复污染土壤63.8万立方米,提供修复后的净地面积1568亩,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四是强化“治废治塑”。高质量深化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治理,实施新污染物治理工程,开展白色污染减量行动,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521个,建成全国首个电力行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中心,新增危险废物利用能力29.5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累计达7.77万吨/年,农膜回收率达95.79%,废弃农膜、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率达99.5%。五是强化“治山治岸”。开展两岸青山提升行动,实施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开展最美岸线打造行动,实施三峡水库消落区综合治理,累计建成绿色矿山140个,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1.02%,生态质量指数达66.85。六是强化“治城治乡”。开展宜居城市提质行动,全面实施城市绿化品质提升,推进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建设,深入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12个,新增城市绿地700余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1%,累计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187个、286万平方米,26个区县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至71.2%。

(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加快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充分挖掘企业需求潜力,指导策划设备更新项目,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我市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已获国家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47.8亿元,支持127个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已整合国债和市级财政资金36.84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实现以需求侧“绿色化”不断推动供给侧绿色转型升级。二是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全市新能源开发,“内增外引”扩大能源供给,有序建设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及其配套送出工程,推进两江燃机二期、云阳建全等调节性电源建设,启动实施“百万千瓦屋顶分布式光伏行动”和“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截至今年11月,年内新增新能源装机15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新增80万千瓦。三是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稳步提升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电动化车辆比例,深化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巡游出租车25026辆,其中新能源巡游出租车11654辆、占比46.56%;公交车15940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6859辆、占比43.03%;报废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2500辆,新增符合排放标准的营运货车(不含挂)9392辆,新能源船舶达到92艘。四是加快推动“双碳”工作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完善我市“1+2+6+N”政策体系,深化推进环评领域改革,动态更新并发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分类划定环境管控单元818个,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2个、绿色工厂135家,重庆碳市场累计交易5149万吨、12.2亿元,全市绿色贷款余额约7900亿元。

(五)坚决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从严督导落实前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的214项整改任务,顺利完成接受和配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将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的4个典型案例、反馈的30项督察整改任务、交办的3421件群众举报投诉件全部纳入“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闭环管控,市委督查办、市政府督查办、市生态环保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对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的生活污水溢流、建筑垃圾违规处置、大气环境污染、潼南工业园区北区搬迁滞后等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办。截至目前,30项督察整改任务有序推进,3421件群众举报投诉件已办结2125件、阶段性办结785件,全市完成管网排查总量占比较督察前提高25.7%,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从102%降至92.6%,其中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及太平门泵站年溢流总量较2023年同期降低约60%;全市41个区县已全部完成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编制,中心城区17个建筑垃圾重点工程已完成6个,9个具体问题点位已完成整改4个、剩余5个正有序推进整改。截至今年11月,我市PM2.5、PM10、SO2、NO2、O3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典型案例通报涉及的28家问题企业已完成整改27家;依法依规将潼南工业园区北区调出潼南高新区化工产业园范围,涉及37家企业“一企一策”方案均已完成制定,13家搬迁化工企业完成初步选址,建成民丰化工铬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云阳县8个堆场和码头已完成整改6个、正开展生态修复2个,奉节县金槽码头和无名码头2个点位已完成整改,半岛隧道周边露天堆存废弃物已全部清理,正在开展生态修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总体目标,紧盯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10周年关键节点,结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迭代升级工作体系,扎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交出生态环境质量高分报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是以“九治”为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加快剿灭劣V类黑臭水体,着力解决城市污水溢流问题,建立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综合运用督政、督企、曝光、问责等手段,加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着力解决工业臭气、餐饮油烟扰民问题。狠抓建筑垃圾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农业面源、工业、城乡生活、尾矿库等污染防治。

二是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持续抓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打好三峡库区危岩治理攻坚战,统筹推进库区治理保护和水土保持,巩固提升缙云山、“锰三角”等整治成效。

三是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提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做大做强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四是高标准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把抓好督察整改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事项整改,细化落实30项整改任务,确保问题整改闭环管控、清仓见底,依规依纪依法严肃精准问责。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强化标本兼治,举一反三整治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五是着力推进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突出数字赋能,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一件事”系统集成,强化全链条闭环式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建立健全风险主动发现机制,更好推动生态环保由“治”到“制”再向“智”的整体跃迁。

六是加快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格局。科学合理制定城市规划,系统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聚力建设江峡相拥的美丽都市。扩面深化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统保护、深入挖掘、全面利用城乡文化元素,与时俱进探索现代城乡文明新形态。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