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24年12月27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2024年6月1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指出我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作在职能部门责任落实、基础教育平衡发展等5个方面存在差距,并提出明确指导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对照《审议意见》逐条查找问题症结、逐项制定改进措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出责任落实,提升教育保障力度
(一)强化管理责任,抓好政策配套。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后,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打造西部基础教育高地,研究制定《重庆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规划(2024—2035年)》。同时,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公平优质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7年)》,拟作为《规划》的配套文件。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召开后,推动将“扩大优质基础教育供给”纳入“三个一批”市级重点改革项目中的“加快实施的重大改革项目”,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领衔推进。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专题研究部署“扩大优质基础教育供给”改革工作,多次赴中小学开展专题调研。
(二)强化治理责任,规范招生秩序。市教委深入开展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和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先后召开全市中小学招生工作会、中心城区部分优质学校招生座谈会等17次专题会议,对整治“小升初”违规招生考试、高中违规跨区域招生、违规“掐尖”招生等问题进行安排部署;成立阳光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周研判、旬例会、月调度机制,形成“问题联防、单位联动、工作联管、行为联治、项目联评”的招生工作治理体系;发布《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对照检查表》,组织开展两轮拉网式风险排查,梳理解决招生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发上线“教育入学一件事”招生报名系统,该系统被选树为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今年,全市57.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教育入学一件事”招生报名系统完成报名入学工作,家长四星以上好评率达到99.2%。
(三)强化投入责任,落实教育经费。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县的重要评价指标,要求各区县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按月通报区县财政教育投入和执行进度情况,督促区县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对区县教育领域转移支付力度,全年全市安排各类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75.7亿元,较上年增加33.71亿元。
二、突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一)聚焦“优质普惠”抓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根据人口出生情况确定幼儿园布局和规模,在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采取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的方式,积极推动公办园扩容增位。结合开学检查工作,对幼儿园名称不规范、虚假宣传、乱收费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强化学前教育教师配备、安全防护、卫生保健、营养膳食供应、保育教育、收费及经费使用等方面动态监管,截至目前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3.06%、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6.56%、普惠率达到94.6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聚焦“优质均衡”抓义务教育规范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以下简称教共体)建设办学改革,将教共体建设纳入教育强市建设“四重清单”,研究制定《重庆市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跨区域教共体建设机制,实现教育管理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教科研训一体化、资源应用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督促各区县扎实开展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创建工作,正在对8个区县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级督导评估、对7个区县开展过程督导。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两江新区顺利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江北区、沙坪坝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垫江县澄溪小学校、丰都县融智学校等6所学校成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
(三)聚焦“优质特色”抓普通高中多样发展。稳步增加普通高中资源供给,深入挖掘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新增普通高中学校6所,增加普通高中学位1.9万个。持续优化高中阶段招生计划结构,2024年全市安排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23.6万人,较上年增加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占比较上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中考普职分流焦虑”。持续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提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品质,批准14所学校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立项建设课程创新基地20个、校本教研基地20个、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35个、精品选修课程50门、优秀学生社团100个。
(四)聚焦“优质融合”抓特殊教育协同发展。持续优化特殊教育普惠资源,指导各区县建好、办好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推进市级孤独症学校建设,努力增加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位供给。加大市级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全年安排市级补助资金2715万元。指导并推荐渝中区、合川区参加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评选。同时,提高市级财政支持重庆西藏中学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由现行的每年400万元提高到每年700万元,着力解决重庆西藏中学资金缺口问题。
三、突出队伍素质,提升教育智力支撑
(一)建立教师流动“周转池”。选取黔江区等10个区县开展中小学校周转岗位及聘期考核改革试点,共增设投放684个副高级教师岗位,探索中小学校周转岗位设置、使用、回收管理改革和教师聘用期满量化考核机制、全员竞聘机制。进一步健全教师交流轮岗、聘后管理、考核激励制度,提升中小学校人事管理效能,推动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事业单位新型用人机制。
(二)设立教师培训“项目库”。投入经费1.4亿余元,实施完成国培计划、市培计划、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项目,全市培训各级各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3万余人。探索实施小学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加强基础教育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纳入培训专项内容。深入推进名师队伍“十百千万”工程,健全名师“选育管用”贯通培育机制,加强名师工作室制度化建设,名师示范引领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我市基础教育领域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1个、全国模范教师14人、全国优秀教师14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三)制定教师减负“清单表”。高标准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专项整治方案和教师减负“白名单”,全市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减少649项、压减率达到66.6%,清退借调的中小学教师224人。
四、突出平台赋能,提升教育数智水平
(一)建好多跨协同的数智底座。完成全市教育数据仓软件和“重庆市教育实景图V1.0”部署,实现406类、3031项、3634万条教育数据归集。推动“教育智治”应用上架区县“渝快政”工作台,实现“惠学生”“数智强师”应用中相关多跨事件场景在全市贯通运行,教育领域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及响应等6个多跨事件场景完成市、区县、乡镇三级贯通测试。
(二)打造资源汇聚的数智场景。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为牵引,深化重庆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建成市级基础教育精品课程3205节,汇聚在线课程8100余门次、数字图书50余万册、数字资源600余万条,建设川渝共享专区并上线优质课程616门,平台访问量超4.4亿人次。全市5个项目通过国家“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验收,其中3个项目入选应用试点全国典型,入选数量居全国第3;19个案例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五、突出改革创新,提升教育发展动力
(一)改革教育供给,应对人口变化。开展人口变化趋势和教育布局专项调研,画好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图、用好学龄人口监测模型、建好“零人校”工作台账,积极探索闲置校舍有效盘活途径,着力构建基于人口变化的各级各类学校学位需求预测机制、资源配置协同机制、教育改革机制和高质量发展机制。
(二)改革育人方式,促进五育并举。发挥好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读经典·我思考”主题活动,新增中小幼德育品牌126个。深入实施“‘渝’见书香、遇见成长”青少年读书行动,建设书香校园2300余个。督促指导学校“一校一案”制定劳动教育清单,组织学生常态化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会劳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功创建5个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32个科学教育实验校。完成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及艺术团招生工作,启动体艺特长生培养方式改革,将“中招体考改革”纳入2024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三个一批”重点改革项目。积极探索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学校评价机制。
(三)改革工作机制,加强关爱保护。召开全市中小学生健康促进大会,科学谋划、系统部署“33356”学生健康促进工作体系。聚焦“小眼镜”“小胖墩”“小焦虑”等突出问题,实施综合防控行动,开展近视防控“六个一”试点工作,持续高标准开展近视防控考核与激励。印发《关于做好重点时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重庆市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指导各区县和学校健全畅通学生心理精准干预转介渠道等六大“育心”机制,构建起以高效率协同联动、高质量教育教学、高素质专业支撑、高精度筛查干预、高水平工作推进为核心的学生心理健康“五高”体系,有效防范和干预学生发生心理危机。将每年5月设立为重庆市中小学“五育润心”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月,组织心理专家组成公益宣讲团赴20个区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讲座32场,重庆市第二十九中、重庆工商学校的2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向阳花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典型案例。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