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咋样 “双报告”确保评价质量

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咋样 “双报告”确保评价质量

日期:2020年07月10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常畅 周晏如

  “经测评,‘满意’12票,‘基本满意’11票,‘不满意’6票,结果为‘基本满意’。”日前,在渝中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年的绩效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渝中区作为母城,一直重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区政府自2009年就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扶持条件的项目进行补助和奖励。

  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区人大常委会经过研究,决定将该资金2016年至2019年的使用绩效列入2020年度监督计划,开展绩效评价。

  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工作刚启动,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如何建立一套跨年度、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2016年和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未编制绩效指标,而2018年和2019年编制的绩效指标也不是跨年度的指标,无法直接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本身的特殊性,财税贡献、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出产业资金的整体效益,需要探索建立能客观体现资金投入产出情况和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

  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区财政局联手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了广泛调研,集思广益,探索设立了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跨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资金使用的效果。在27项指标中,“文化产业增加值”“规上企业数量”“知名品牌数量”“上市公司数量”“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区级)规模”等指标体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集聚情况,“撬动社会投资”等指标体现了资金的带动效益。这些指标的设置,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为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两份报告保证评价质量

  有了指标体系,如何保证绩效评价质量呢?区人大常委会联合区财政局、第三方评价机构到主管部门收集相关资料,到企业实地核查、发放调查问卷等,开展评价工作。其中,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涉及4年来所有受惠企业116家,内容涵盖了申报流程、补贴发放等方面,保证了评价的广度。对受惠企业进行分析,掌握每个项目的明细,保证了评价的深度。在此基础上,第三方评价机构总结、归纳和分析发现的问题,与区财政局和项目主管部门进行沟通,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并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

  为尽量保证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最后呈送到常委会组成人员面前的报告有两份,除第三方评价机构出具的报告外,项目主管部门也独立撰写了自评报告。“有这两份评价报告作为参考,在审议时,心中更有数了。”一位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说。

  强化“花钱必问效”理念

  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和测评后提出了审议意见。针对存在的资金引领性不强、政策集中度不高、绩效意识不够、申报标准和流程有待改进、绩效评价结果未有效运用等问题,要求主管部门强化“花钱必问效”的理念,资金安排要与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部门职责挂钩,特别是政策绩效目标要与产业规划发展目标定位和部门工作考核目标相衔接;绩效管理牵头部门发挥统筹作用,实施预先控制,对部门提交的绩效指标进行审核;建立项目资金绩效年度评估、中期评估等动态监控机制;总结本次跨年度绩效评价的经验,进一步规范完善整体支出绩效指标框架体系;进一步探索事前绩效评估工作,对拟出台重大产业政策和新增重大建设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进一步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完善挂钩机制,研究制定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相关办法,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财政部门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深化整改机制,各部门对绩效评价结果反映出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扎实做好整改工作。(通讯员 刘鹏)


  


相关区县: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