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2020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2020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1年02月25日 来源:重庆人大 朱苗 周晏如

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关于2020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20年9月27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重庆市预算监督审查条例》《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财政预决算备案审查办法》以及《关于两江新区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预算草案备案审查的意见》要求,现将2020年1-6月两江新区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0年1-6月预算执行情况

(一)预算执行情况

1-6月,两江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4.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2.6%,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同比下降16.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8亿元,同比下降29.2%,完成年初预算的4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0亿元,同比下降57.5%,完成年初预算的26.6%。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8.1亿元,同比下降34.5%,完成年初预算的14.5%。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30.3亿元,同比下降17.6%,完成年初预算的34.5%。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4.3亿元,同比下降45%,完成年初预算的3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为0亿元,主要由于

收入于6月底上缴,相应支出安排在下半年执行。

(二)预算执行分析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企业利润下滑、减税降费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加之各类专项支出增长,债务偿还高峰期到来,财政减收增支矛盾越发突出,财政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两江新区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及时落实各项政策和资金,确保全区财政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收支也呈现诸多亮点。

1.收入总量保持第一,领先规模扩大。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排名区县第一,是排名第二的2.25倍,比2019年(1.85倍)提高了40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为7.1%,比2019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2.收入降幅持续收窄,单月实现增长。二季度以来,随着复工复产的深入推进,财政收入触底反弹,降幅逐月收窄。从6月单月来看,若剔除去年同期一次性因素影响,同比增长16.2%。

3.企业开票持续增加,生产逐步恢复。上半年,新区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开票3067.2亿元,为去年同期的93.3%,其中制造业、房地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均实现增长。从增值税来看,上半年增值税完成55.7亿元,同比下降25.2%,若还原税率调整和留抵退税,实际同比下降4.6%,表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逐步恢复。

4.支柱产业稳中向好,税收逆势增长。汽车制造业触底回暖,车辆购置税从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环比增长态势,龙头企业长安福特纳税8.9亿元,同比增长27.8%。金融业实现税收37.5亿元,基本保持稳定,富民银行、浙商银行及渝农商金融租赁增速均超50%。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税收15.7亿元,同比增长30%,增长较好的企业有万塘信息技术、中国移动、完美世界。

5.留抵退税领跑全市,发展后劲有力。上半年,新区共为126户企业办理留抵退税13亿元,占全市留抵退税总额的24.1%,反映新区企业生产投入规模大,发展后劲足。

6.出口退税持续增长,外向型产业向好。上半年,新区共为197户企业办理出口退税(不含免抵调)10.8亿元,同比增长31.9%,特别是电子制造和整车出口拉动较大,反映新区外向型产业持续向好。

(三)当前面临的困难

两江新区作为第三个国家级开发新区,成立10年来,市委、市政府在财税政策上对新区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力支持了两江新区的开发开放和社会发展,但新区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

1.从当前财政收支来看,抓收入促支出压力大

从上半年收支形势来看,收入方面,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减税降费、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形势不容乐观,加之同期不可比一次性因素垫高了基数,导致增长难度加大。支出进度同比降幅较大主要受收入进度、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进度放缓以及部分行业财税扶持政策申报兑现工作延后等因素影响,财政抓收入促支出压力大。分科目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加5.5亿元,增长2742.8%,主要是兑现科创类企业扶持资金;“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加1.5亿元,增长199.7%,主要是为助力企业渡难关,增加了疫情防控方面的补助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同比减少66亿元,下降86.7%,主要原因:一是受疫情影响,收入大幅下滑,新区建设资金支出进度放缓;二是受疫情影响,部分政府投资续建项目(如: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一期、六纵线机东南至六横线段道路工程、曾家岩北延伸穿越内环新增通道工程等)开工延迟,影响各直属企业园区建设资金的支出进度。“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 同比减少8.6亿元,下降41.6%,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工业类企业扶持政策申报兑现工作延后。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下降17.6%,一方面土地收入大幅下滑影响新区建设资金支出进度;另一方面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受疫情影响推进较慢。

2.从全区经济建设发展来看,产城、区域融合有待提升

一是两江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区功能配套不足,城市生活服务功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职住分离现象依然存在,产城融合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二是两江新区开发建设、社会事务管理与三个行政区存在交叉,影响新区开发建设效率。三是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新区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制造业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新兴产业体量偏小、科创能力和技术含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取代传统支柱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短期仍有困难。

3.从财政支持力度看,政策到期长期收支矛盾突出

虽然新区经历10年大开发、大建设,在学校、医院、公园、路桥隧、水电气讯污等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随着城市区域开发建设提速,后续开发建设以及债务偿还仍需要大量资金,而今年市对新区的财税扶持政策即将到期,新区长期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四)重点说明事项

1.直达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截至8月31日,市财政局共计下达两江新区直达资金25.92亿元(不含参照直达),区财政局已全部分配到位,分配进度100%。其中,正常转移支付0.47亿元,主要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补助经费(增量部分)和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特殊转移支付18.45亿元,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18亿元,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优惠贷款贴息资金0.21亿元,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补助0.13亿元以及疫情防控补助、困难群众救助等0.11亿元。抗疫特别国债7亿元。上述直达资金中,属于此次中央新增财政资金2万亿范围的资金共计25亿元,其中:特殊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18亿元、抗疫特别国债7亿元。主要安排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学校、医院等民生工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医院设备采购、抗疫暖企项目等5个方面、24个项目。上述直达资金已列支11.87亿元(含社保统筹资金3211万元),支付进度为45.8%。

2.推动复工复产复市情况:新区率先组建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指挥部,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大战大考。及时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建立“1+8+3”工作组织指挥体系,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走在全市前列。一是加大疫情防控支持力度。安排新冠疫情防控专项经费9.74亿元,其中“抗疫暖企”经费8亿元,疫情防控专项经费1.74亿元;上半年拨付疫情防控专项经费1.6亿元,其中:推出“惠购两江”消费节,发放消费券近2000万元,拉动消费7850万元;为华邦制药、储备粮公司、猪八戒、康师傅等16户企业,发放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专项再贷款贴息2110万元,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3%以下;兑现汽车消费补贴1237万元,促进汽车销售近1.2万台,拉动汽车消费16亿元;举办3场直播带货活动,带动销售4584万元;强化“金融暖企”服务,搭建银企对接云平台,促成31家企业新增贷款52亿元。二是减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严格执行市政府“20条”“40条”措施,上半年为困难中小企业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1亿元、减免房产税0.8亿元,缓交企业配套建设费20.8亿元,为5603家企业减免楼宇租金2.6亿元;持续开展企业减税,上半年为企业减税101.7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新增政策减税19.1亿元。新增政策减税中,疫情防控重点保障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税收减免3亿元;积极推进社保减免缓交政策,上半年,累计减免参保企业社保费用10亿元,缓缴社保费用5亿元。

3.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情况:2020年1-6月,两江新区共收到上级转移支付收入102.2亿元,已支出53.16亿元,支出进度为52.0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收入58.53亿元,包括增值税“五五分享”税收返还5.86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50.41亿元(其中:财力补助30亿元、特殊转移支付18亿元,其他2.41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2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支出23.61亿元,支出进度为40.3%,主要安排用于退役安置、绩效工资、群团发展、非公党建、西部计划、疫情防控等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支出;教育、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等领域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支出;教育、科技、社保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资源勘探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自然资源海洋气象、住房保障等专项支出。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收入43.67亿元,包括征地拆迁成本和划拨土地收入5.74亿元、彩票公益金安排的项目0.18亿元、新增政府债券资金3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7亿元、道路建设资金0.75亿元等。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支出29.55亿元,支出进度为67.7%,主要安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开发建设、社会福利等方向。

  二、上半年财政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两江新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统筹用好财政资金,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保压并举,严控运行风险

一是全力保收入。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及时掌握新区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交易等涉税信息,确保税收及时入库;抓好审计发现单位应缴未缴财政款项的入库整改;督促直属国企净利润按比例上缴、加快土地出让进度;积极争取上级专款,弥补疫情防控、市区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缺口;加大存量资金资产盘活力度,上半年,收回存量资金2亿元。多措并举确保收入应收尽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双过半。

二是重点保“三保”。压减和统筹资金优先用于保障“三保”支出,优先安排“三保”库款支付。按照“量力而行、分级负责、严守底线”的原则,要求各单位保障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保障部门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民生政策全面落实到位。预计全年“三保”支出37.6亿元,已全额纳入财力保障。

三是大力压“一般”。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出台紧日子六条措施。上半年共压减一般性支出1.9亿元,腾退财力统筹用于疫情防控、“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严控新增支出,确需新增的临时性、应急性等支出主要通过单位预算内资金调剂解决;严控国有企业新增管理费,纳入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范围,预计全年可节省管理费8747万元;统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上半年已统筹3亿元,预计全年可统筹6.8亿元。

四是着力控“风险”。建立健全债务统计制度,将债务控制纳入国企负责人考核;积极争取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上半年成功发行政府债券30亿元,其中:发行10年期2亿元,利率2.81%;30年期28亿元,利率3.57%,较银行贷款节约财务成本10.7亿元;依托金融机构专业技术,助力项目业主编制发债方案,提高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申报审批效率;推进智能国资监管平台建设,提升债务信息化监管效率。截至2020年6月,累计完成债务化解7年总计划的61%,高出年度序时进度25个百分点,较大程度降低了政府性债务风险。

(二)质效并重,提高资金效益

一是完善预算审查体系。扩大预算评审范围,除支出标准明确的项目、服务存续期内项目、上级专项、应急工作、重点任务等,其余项目支出全部纳入财政公开评审范围。上半年,共完成预算评审项目333个,评审总额476.05亿元,累计审减项目20个,审减项目预算资金12.22亿元。

二是提升采购管理水平。积极筹备两江新区政府采购一体化业务系统上线工作,提升采购信息化水平;加强采购监督,审批下达采购任务32个,采购预算5.77亿元,已实施项目资金节约率5.01%;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疫情期间政府采购“绿色通道”,疫情防控急需物资、工程、服务,实行紧急采购程序。

三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积极制定《两江新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工作方案》;组织开展2019年度项目支出自评及重点评价,要求对2019年所有项目支出开展自评,拟从中选择卫生服务中心房屋购置、水环境整治、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采购、道路建设、学校建设及设施设备采购、医保补助、企业招工补助、就业见习基地补助、义务教育学生资助以及火车站清扫保洁、绿化管护等19个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规模8.5亿元。重点评价项目数量同比增加9个,评价资金规模同比增加5.6亿元,增长1.9倍。

四是加快债券落地见效。印发《关于加强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渝两江财发﹝2020﹞48号),建立债券资金使用月报制和信息通报制,推动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截止6月底,新增债券资金已全部拨付到项目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列支债券资金13.84亿元,支付进度46%。

五是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财政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在拟定标书实施政府采购;推进部门决算账表一体化建设,实现从会计账套一键生成决算主体报表,通过与预算、支付、资产、人员等系统数据对接,加强决算数据审核,进一步提升部门决算编审质量。

(三)内外兼治,规范财政管理

一是加强日常监管,全面规范预算执行。为进一步提高监控预警准确性,修订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预警规则;出台《关于本级预算单位2020年预算执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预算单位资金、账户、支付、核算、对账等工作进行全面规范,提高预算执行水平,规范资金使用。

二是强化内部监督,有效防范内部风险。开展规范财务管理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各单位对2018年至2020年5月期间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自查、整改;开通疫情防控资金监管举报通道,要求各单位做到政策执行到位、资金专款专用、采购程序规范,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开展部门预算公开和部门决算公开自查,针对发现问题立查立改。

三是加强预算公开,促进财政公开透明。推动2020年部门预算公开,建立“二级复核”机制,坚持公开时间、公开渠道、公开模板、公开审核“四个统一”原则,加强对部门预算公开规范化的指导。全区79个预算单位公开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较去年新增2家。

四是依托外部审计,规范财政运行管理。配合审计部门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编制审计、重点政策跟踪落实审计、直达资金跟踪审计以及市长经责审计等审计工作,针对审计发现问题,抓紧落实整改,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确保所有问题应改尽改。

(四)纵深探索,推进国企改革

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

关于深化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安排,有序推进新区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一是探索外脑辅助机制。确定 “十四五”规划及国企改革上市工作小组。二是开展改革调研工作。组织中介机构对六大直属国企进行了第一轮集中深度调研访谈,初步提出改革及上市思路。三是起草专项改革方案。完成对新区投融资体制摸底工作,拟订《两江新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讨论稿)》、《优化两江新区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任务清单》,提出2020-2022年优化投融资体制的主要措施。四是加强银行账户监管。建立银行账户开设、变更及撤销的审批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五是开展企业领导考核。开展直属企业负责人2019年经营业绩考核、拟定2020年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以考评规范国企经营管理。

、落实人大2020年预算备案审查意见情况

2020年,两江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指示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聚焦多重机遇,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增产

一要加快汽车产业高质量转型。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实施长安福特高质量发展等项目;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二要加快电子产业补链成群。着力打造“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和“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加快电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增加值率,力争加工贸易中智能终端占比超过60%。三要加快装备制造高端发展。积极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配置资源链,着力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四要加快生物医药提质上量。催生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变革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进一步增强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五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抢抓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出台专门政策,引进知名企业,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20%以上。六要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建设江北嘴金融科技港等重大项目,推动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态。

(二)强化创新驱动,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

一要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大数据+”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二要推广智慧应用。推进“互联网+政务”,提升服务管理效率。加快构建智能化综合防控体系,推动社会治理更加精准化。实施一批“智慧名城”示范项目,推动全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更加智慧、精细、高效。三要做大创新平台。礼嘉智慧公园要围绕完成第三届智博会工作任务,加快后续工程策划建设,不断推出新亮点;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要抓好双创平台搭建和生态构建,不断孵化落地新项目;两江协同创新区要力争引进高校院所累计超过20所,不断展示新形象。四要集聚创新人才。针对重点产业制定出台人才专项政策。抓好人才引育和人才服务,健全全过程、专业化、多层次人才服务体系。

(三)带头开发开放,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优化新区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着力优化产业企业发展环境、政务服务环境、民营经济制度。二要建好两大战略平台。以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为重心,加快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中新国际新城落地。推动自贸试验区对标自由贸易港探索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三要打造四大开放平台。果园港加快建设中新多式联运“1+1”运营平台;两路寸滩保税港要做强“保税+”新业态,推进保税商圈、邮轮母港、“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中心规划建设;江北嘴内陆国际金融中心要建设好江北嘴金融科技港和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悦来国际会展城要加快推进“智博村”、酒店群建设,高标准办好2020智博会、西洽会等重要展会活动。四要抓好“三外”工作。狠抓外资引进,全面实施2019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狠抓外贸拓展,培育总部贸易、转口贸易、“保税+”贸易。狠抓外经发展,争取更多国际组织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

(四)抓好预算执行,推动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一要多措并举抓收入。抓好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积极争取中央、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存量资金资产盘活力度;落实减税降费涵养税源。二要优化结构减支出。深入贯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思想,课题、规划、培训、会议经费在年初预算基础上统一压减30%,会展经费压减20%。三要落实政策保民生。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政策,严格执行社保费缓减免政策、积极兑现稳岗补贴、制定抗疫招工补贴措施、出台技能提升补助政策,聚焦重点人群,做到应保尽保。四要保障重点稳投资。年初预算优先安排“三保”等刚性支出;争取发行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投向交通、社会事业以及补短板等领域;年初安排基建资金预算超400亿元,优先保障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一期等市区重点项目建设。 

(五)深化绩效管理,推动效率和效果双提升

一是完善预算审查体系。扩大预算评审范围,除支出标准明确的项目、服务存续期内项目、上级专项、应急工作、重点任务等,其余项目支出全部纳入财政公开评审范围。二是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拟于年内出台新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工作方案,从预算绩效管理各个环节对实施内容进行具体分解,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三是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为进一步规范项目全过程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水平,启动财政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用于2021年部门预算编制。四是推动疫情防控采购便利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疫情期间政府采购“绿色通道”,单位采购疫情防控急需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实行紧急采购程序。

(六)强化债务管控,切实筑牢经济发展底盘?

按照“坚定、可控、有序、适度”的八字方针要求,一是坚定不移,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项目审核,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二是积极作为,确保债务风险可控。上半年政府债务余额为424亿元,综合债务率为109%,风险等级为绿色,为全市为数不多的绿色风险等级地区。三是有序组织,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加强对隐性债务的日常监测,督促企业按进度、按时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四是适度新增,发行政府债券。统筹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全年预计新增政府债务50亿元,切实发挥债券资金稳投资、稳增长的积极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今年是两江新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起步之年。下半年,新区将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六稳”聚力“六保”,持续巩固高质量发展态势,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开源节流,从严从紧管好财政资金。

(一)聚力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稳住税源基本盘

稳住税源就是要稳住经济增长基本面,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持续强化招商引资。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聚焦新能源汽车、新基建、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招大商、招好商,扩大税源基础。二是助推产业转型发展。推动长安福特等汽车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京东方、康宁等电子龙头企业稳产达产,推动纬创等笔电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支持万塘、唯品会等龙头企业扩大线上消费市场,鼓励刺激汽车等商品消费,持续壮大税源。三是做好稳商固商工作。开展好“民营企业百日大走访”活动,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着力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服务好企业发展,防止税源流失。

(二)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培植涵养税源

一是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退尽退”,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培植辖区税源,充分发挥减税降费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稳定积极的预期。二是严肃财经纪律,保证收入质量。坚决不做假税收,禁止虚收空转、征收个头税,要“放水养鱼”,保市场主体。

(三)聚焦重点领域扩大投资,形成有效税源

坚持以项目化思维狠抓落实,围绕工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加建安增值税等税收收入。一是抓好招商项目落地。加快三一重工、吉利新能源等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二是大力推进新基建。推动5G基站重点区域全覆盖,加快浪潮等工业互联网项目,推进德燃动力等新能源项目,建设腾讯、腾龙数据中心(二期)项目。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曾家岩北延伸、龙兴隧道等通道工程建设,全力保障6号线支线二期等轨道交通建设,推动龙兴足球赛事中心正式开工,加快公园小学等29所中小学民生项目建设。

(四)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统筹资金资源

一是深化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产和资源布局,积极培育上市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统筹利用“三资”,推动国企投融资改革,让国资在新区招商引资、产业培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从严从紧管好财政资金,提高使用效益

一是细化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对照市财政调整支出结构的20条措施,根据新区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落实。拟在前期压减基础上再“加力”,按照不低于市级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压减非紧急、非必须的专项项目预算10%以上,集中力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直达资金监管。严格资金用途、严格运行监控,确保直达资金全部用于抗疫相关支出、市区重点基建项目等重点支出。三是用活用好债券资金。着力基础设施补短板,优先保障中国科学院大学研发科创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两江足球赛事中心工程、协同创新区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项目推进,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四是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加快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涵盖绩效评估、目标管理、绩效监控、绩效评价以及结果应用等各环节的制度和办法。加快项目库建设,运用技术手段推动预算绩效全流程管理。五是严格政府债务风险管控。采取严格措施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项目审核,坚决禁止任何以新增隐性债务方式上新项目。六是探索融资新路径。充分认识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的重要意义,加强借鉴成熟市场类似案例研究,紧密关注政策细则,力争在重点领域以个案方式先行先试,以改革试点促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在规范融资前提下,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孵化的融资筹划。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