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综述
日期:2011年12月09日
来源:重庆人大
百尺竿头 更上层楼
——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综述
踏着迎春的脚步,满载着丰硕的果实。1月11日,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礼堂胜利闭幕。
在这短短6天的时间里,记者无时无刻不被我市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显著成绩激动着,也无时无刻不被人大代表们对人民高度负责,依法认真履职,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精神感动着。这是一次民主、团结、求真、务实的大会,这是一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
以人为本深入人心
激动、信心、奋进,是代表们在本次会议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而更让代表们感到激动和欣慰的是首次将“以人为本”理念写进了报告。
代表们认为, 将“以人为本”理念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政府从“官办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协调发展观,意义深远。我们只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一定能更大力度地推进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审议中,代表们同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包括投资、人才、人居等软环境。而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们特别强调,人才与生产力紧密相连,一定要重视人才,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尊重人才,并给人才以用武之地。唯有如此,才不会背离以人为本的初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届首之年,无论是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还是势头强劲的投资增长速度;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还是不断提高的对内外开放水平等,都令代表们感到自豪和振奋。
审议中,代表们认为,届首之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仅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赢得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充分说明了政府班子是团结务实的,工作是实事求是的,措施是可行有力的。
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代表们对此开出“良策”:要统筹推进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依法行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发挥财政性投资的带头作用,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代表们在审议中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只有农村的小康,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小康。”
移民工作重任在肩
在机关,在工厂,在学校,在街道,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情牵着多少人的心。在本次会议上,当代表们翻开移民工作报告,看到“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市在2002年底全面完成了二期移民任务,并于2003年4月一次性通过了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验收组的合格验收,确保了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和水质安全……”等宣称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尽管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绩,多少代人的梦想终变成了现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场‘战斗’并没有结束,移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代表们指出,目前,库区移民地区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移民增收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在认真做好三、四期新的一轮移民工作任务的同时,应着力把解决好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移民工作的重点。
代表们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倾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移民移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确保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立法、监督推向纵深
“报告思路清晰,精炼全面,突出重点,富有新意,客观实在,成绩突出。”这是出席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对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共识。
尽管如此,黄镇东主任在报告中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立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执法检查的效果还不明显;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进一步落实;常委会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审议中,代表们结合这些不足,围绕加快立法步伐,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在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上,代表们建议,要注重立法的科学性,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注重立法的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要考虑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注重立法的广泛性,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大限度地克服立法部门利益。在监督工作方面,代表们指出,完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实效,是人大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并延长监督工作手臂,变事后监督为事中、事前监督,将监督予以支持之中。“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威。”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公正”、“司法队伍要着力提高素质”、“司法监督应进一步加强”……在对法院、检察院(简称“两院”)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时,代表们指出,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公正与效率”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
审议中,代表们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公正司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治理,司法队伍的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维护司法公正,关键在人,再好的监督、管理、制约机制,如没有高素质的队伍,司法公正就是一句空话。
如何加强队伍建设,以确保司法公正?代表们要求,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法官、检察官的大局意识、公正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要树立司法为民观念,狠抓纪律作风建设,严格职业道德规范,真正做到公正司法、文明执法。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激励机制。同时,把好进人的关口、扩大出人的关口,实行动态管理和淘汰制,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违规一次终身出局,增大其违纪成本。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