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深山桃源 今成康养之地

昔日深山桃源 今成康养之地

日期:2020年08月26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常畅 周晏如

  两年前,道路是泥巴路,村民吃水难,众多中青年外出务工,村里仅剩不足百人,是出了名的贫困村。两年后,道路通,路灯明,村庄美,村风正,村民通过入股村集体经济走上了产业脱贫致富路。

  “这得感谢我们县人大常委会!”村里的干部群众连连称赞。

  8月,迎着夏日的芬芳,笔者走进这座焕然一新的村子,看到了村民满满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础条件落后

  钟坨村是酉阳自治县钟多街道下辖行政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837户298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901人。

  “我们钟坨的村民自县城搬来,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以前,这里一片狼藉,从村里到县城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上世纪80年代,村民靠种地为生,到了90年代,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村里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残,满目萧条。”回忆起钟坨村之前的窘况,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全一脸惆怅。

  与酉阳县城仅一山之隔的钟坨村,虽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交通等基础条件较差,人口外流严重,产业薄弱。这对于帮扶单位县人大常委会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群众的难点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县人大常委会相关人员告诉笔者,选派第一书记伊始,为找准联系帮扶村贫困的真正原因,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和机关同志曾多次深入钟坨村,坚持调研开路,确保帮扶工作精准施策,并分层面召开了街道、村民座谈会,交流探讨、掌握情况、了解民意,为开展驻村帮扶打下了坚实基础。

  村庄旧貌焕新颜

  白荣梁是酉阳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派驻到钟多街道钟坨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为了尽快熟悉村里情况,他和驻村工作队走遍了全村11个村民小组,800多户人家。白天走村入户,夜晚拟定帮扶计划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要想富,先修路。为把农民增收的脱贫致富路通到村门口、铺到家门口,2018年,白荣梁找到县人大机关,落实帮扶资金1600余万元,为村里铺好了37公里的通村路,实现村中巷道硬化全覆盖,户户通上水泥路。不仅如此,还新修饮水池13座、安装太阳能路灯250盏、新建通讯基站2个,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照明难、通讯难的问题,并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协调争取600余万元资金发展乡村旅游。

  “近年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户户通上了硬化路,吃上了安全饮用水,我们出门不得打湿脚了,进城方便了,彻底摆脱了肩挑背磨的历史,外出务工的年轻小伙们回来了,村里处处朝气蓬勃。”69岁的村民陈明双激动地说。

  产业扶贫带民富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2019年,白荣梁带领工作队积极谋划,及时调整农业结构,依托交通、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引进市场主体,以“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桃子、李子等,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和生态旅游业。

  刘江华是重庆垣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告诉笔者,这个公司便是以“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成立起来的。“今年是桃子第一年挂果,产量有5000多斤,村集体经济收入能达到4万余元。前几天,县人大机关还组织干部、职工前来购买我们的农产品。”刘江华说。

  据了解,在县人大机关的帮扶下,钟坨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引导成立农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7家,发展经果林800余亩,培养养殖大户7户。

  依托生态农业优势,该村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陈文吉是土生土长的钟坨村民,开办农家乐以来,他的农家乐迎来了不少游客。“来到这里的人都说钟坨村好,不仅可以采摘桃子、李子,还能吃到香喷喷的农家饭菜。游客们享受到了乐趣,我们也收获了财富。”陈文吉高兴地说。(通讯员 彭媛)



相关区县: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