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时代画卷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时代画卷

日期:2021年10月13日 来源:重庆人大

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律草案意见建议征询会正在进行。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到热烈讨论的居民中间,详细询问法律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情况,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深刻阐明了中国式民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并在这里首次提出“全过程民主”。摄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让立法成为百姓的“身边事”

“医师在职称聘用岗位设置方面的限制,有的与基层需求脱节,影响了医师进修和基层对口支援的积极性。”

“在执法过程中,我们有时会碰到两种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感到无所适从。”

……

2021年7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人大代表之家”视频连线,召开医师法草案(二审稿)座谈会,陈晓明、郝玉辉等15名人大代表和信息采集员畅所欲言,37条意见建议被原汁原味传递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真没想到,我一名乡干部也能参与国家层面的立法工作!”

回想起一年前正定镇“人大代表之家”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场景,正定镇党委书记王素刚依然难抑心中的激动。今年6月,他还应法工委邀请,参加了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评估座谈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作为该立法联系点的负责人,王素刚见证了授牌一年多来正定在民主立法方面的“大跨步”。截至目前,正定镇“人大代表之家”已先后完成19部法律法规的意见建议征集任务,有2000余名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参与其中。立法联系点变成了民意“直通车”,真正实现了立法由人民参与,法律由人民制定,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如今,像正定这样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扩展到22个,涉及21个省(区、市),覆盖2/3全国省份,且辐射带动各省、设区的市立法联系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基层群众参与国家立法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壮丽画卷,在众多方式的推动下更加快速地铺展开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就开门立法、民主立法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从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立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到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立法规划计划;从栗战书委员长率先垂范,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到从善如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充分听取吸纳各方意见,最大程度凝聚立法共识;从人民大会堂内的认真审议,到街头巷尾普通百姓的热烈讨论和踊跃发声;从在百姓家门口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通民意“最后一公里”,到探索利用互联网加强立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互动,网上公开法律草案鼓励百姓积极建言献策;从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推动代表深度参与立法工作,使立法更加识民情、接地气,到借用“外脑”集思广益,对立法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从加强立法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让法律真正“回到人民群众中间”,到充分发挥备案审查的监督功能,为社会公众反映意见搭建立法参与的平台……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都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体现和生动实践。

以人民名义,铸权利法典。民法典颁布至今,在“典”亮亿万百姓生活的同时,其作为民主立法的一个成功范例,也一直为大众所津津乐道。

从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到2020年5月民法典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5年里民法典编纂如“琢玉”,人民的声音深刻影响着立法“刀刃”的走向。

座谈、调研、论证、听证、公开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多渠道并行、多方式上阵,只为最大限度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余条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又根据各方面意见作出100余处修改……这场广泛而热烈的“民法典大讨论”,让人民真切地拥有了更多民主“获得感”,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经典范本,造就法治中国一道亮丽风景线。

像民法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开门立法、民主立法方面的创新实践,让立法真正成为了百姓的“身边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出台的每一部法律都装满了厚重的民意,都闪耀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有魅力。

2021年3月,在总结新时代立法工作经验和制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全国人大组织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有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立法工作也踏上了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征程。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全国人大组织法,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写入法律。摄影/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把百姓的关切

作为人大监督的着力点

“你们都是本地居民吗?感觉这环境怎么样?河流的水怎么样?”“与以前相比,治理得怎么样?”2019年4月,正在四川率队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的栗战书委员长,遇到在河岸休憩的市民,当即和大家打起招呼,并详细询问他们对河流污染治理的感受。栗战书委员长强调,环境质量怎么样,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污染治理成效怎么样,要由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说好才是真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以来,连续四年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先后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清水绿岸,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点赞。执法检查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那些影响法律实施、制约工作发展、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查清病灶、对症下药,进而推动问题解决、工作改进、法律实施。从进行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召开启动会并确定执法检查内容和重点,到栗战书委员长挂帅担任组长,组成高规格执法检查阵容,实地开展检查;再到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必要时进行专题询问;直至加强督促整改,听取有关部门向人大报告整改情况……执法检查多措并举、环环相扣、持续发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全流程监督的生动范例。

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按照“正确监督、有效监督”的总要求,人大监督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二字贯穿全过程,已成为人大监督的一个重要特征。

脱贫攻坚、环境、“三农”、医疗卫生、执法司法、教育、科技、文化、就业、中小企业促进、预决算和国有资产管理……近年来,民众欣慰地看到,这些大家最为关心的方面,都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纳入了监督工作计划,真正把监督工作开展到了百姓的心坎儿上。为了确保人大监督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关注民生,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关切作为人大监督的着力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频频出手、持续发力,督促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在实际生活中执行得如何?“一府一委两院”的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对此,往往是百姓心里最清楚,他们也最有发言权。为使人大监督更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增强实效,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监督,尤其注重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方面,常委会进行了诸多探索实践,如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召开五级人大代表座谈会和基层群众座谈会,将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引入“外脑”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等,不断创新完善监督工作方式方法,广泛倾听民意、集中民智,推进监督工作更接地气,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

拿到“沉甸甸”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无不感叹于这份报告的“分量”。这“分量”不仅来自报告的详实和厚度,更来自报告中剖析问题和提出建议的“力透纸背”。这份几十页的执法检查报告,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用来晒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对典型违法事例直接“点名道姓”,绝不碍于情面“放水、粉饰、打埋伏”。像这样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动真碰硬,紧盯监督实效,已成为人大监督的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最能检验人大监督的“成色”。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坚持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无论是实地检查、审议报告还是开展专题询问,都开门见山、直指要害,不走过场、不搞评功摆好那一套,充分彰显了监督工作的刚性。并且,人大监督不是一次性的,不是“一查了之”“一听了之”“一审了之”“一问了之”,而是有头有尾、善始善终,既重过程、更重结果,真正做到了“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让人民看到了人大全流程全要素监督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成效,感受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

2021年6月9日,栗战书委员长专门围绕“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这一主题,与列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交流。摄影/马增科

 

让人民利益和意志

贯穿代表履职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区别于西方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民主的显著特征,就是全过程民主。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见证了全过程民主,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坚持全过程民主,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确保国家政策制度更加符合人民意愿。”

……

2021年6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委员长会议室气氛热烈。列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聚焦全过程民主,结合履职实际,谈感受、讲体会、提建议。

栗战书委员长全程认真听取代表发言,不时与代表交流互动。他强调,要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民主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更好支持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人民的代表,要及时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渠道反映给党委和政府,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把全过程民主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自2018年8月以来,栗战书委员长坚持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听取代表对人大工作、民主法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形成长效机制。这一创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同代表联系、主动接受代表监督、听取代表对各方面工作意见建议的积极姿态。截至目前,这样的座谈会已召开了13次,约660名代表参加座谈,其中大多数都来自基层一线。参加座谈的代表纷纷感慨:栗战书委员长与代表面对面交流了解情况,让大家感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代表的重视,激励着大家更用心用情履职尽责。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也是实现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过程,就是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这是栗战书委员长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尊重代表、依靠代表、服务代表”理念,持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代表工作百尺竿头更向前。

为了拉近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同人大代表、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切实做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除建立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机制外,还进一步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机制,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439位,其中,16位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联系92位代表,通过见面、走访、视频、微信、邮件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与代表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常委会不断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深化人大代表对立法、监督、对外交往等常委会工作的参与,人民的声音、代表的良策更多更有效地体现在常委会工作中。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代表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为确保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保持“全天候”联系,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从组织和支持代表参加代表小组活动、视察调研、座谈、走访、回原选举单位述职等,到广泛设立代表联络家站,建立健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网络平台,不断在代表和群众之间“搭桥铺路”,让人大代表离百姓近一点、再近一点,让民主离百姓近一点、再近一点。

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代表依法履职的基本方式。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照“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的要求,认真研究、积极回应代表关切,确保议案建议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努力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心所望、人大所向”。对此,卓长立代表感触颇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切实推动代表议案建议高质量办理,激励大家深入基层,上传百姓呼声,下达中央精神,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国家决策的参与者,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魅力所在!”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代表履职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提升自身履职能力。”丁光宏代表说出了众多人大代表的心声。学习培训,是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重要途径。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总结培训经验,加大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开展分领域专题培训,开通“全国人大网络学院”,实现代表培训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帮助代表增强履职本领,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

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不仅需要实践中的积极探索,也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加以规范和保障。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关于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全国人大代表机制的意见》等,进一步完善代表工作制度机制,确保把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贯穿到人大代表履职的全过程。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摄影/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有事好商量,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有事好商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家治理,往往都可以通过“好商量”来寻求解决之道。协商民主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同选举民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全面铺开,协商民主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制度日益健全。

一年一度的全国人代会就是“有事好商量”的重要平台。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带到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大会的各种话题也成为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论焦点,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等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到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具体法律的出台,再到就业、住房、医疗、消费、粮食、环境等民生热点问题,民众积极发声、建言献策,广泛协商、谋求共识,让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国家的民主政治充满活力与朝气。全国人代会成为一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公开课”,充分展现了中国式民主的独有魅力和巨大优势。

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不仅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大家的事必须大家来商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建议稿起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谋划,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调研,主持召开7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意见建议。中央有关部门首次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收到人民群众建言101.8万条,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部门要及时梳理分析、认真吸收。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又根据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作出55处修改。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会闭幕会上高票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就是广泛凝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结果。

今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热潮。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如绚丽的民主之花,开遍中华大地,展现中国民主的新气象,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华彩乐章。

 

记者|王晓琳

编辑|朱苗 常畅

来源|全国人大 https://mp.weixin.qq.com/s/k79PCHLuPkUrnXSzR9e6Ow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