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对《市政府关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的审查意见

重庆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对《市政府关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的审查意见

(2022年7月20日在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日期:2022年10月24日 来源:重庆人大

市人大常委会:

2021年12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二次主任会议通过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以下简称审议意见),印送市政府研究处理。为确保审议意见落到实处,根据监督法、重庆市实施监督法办法的相关规定,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进行了跟踪督办,先后赴石柱、忠县、荣昌、潼南、城口、垫江等川渝结合部及长江三峡沿线区县(自治县)调研,实地查看万寿山、三峡留城·忠州老街、安陶博物馆、杨闇公旧居、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恺之峰等,在忠县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文化旅游委和部分区县人大常委会、政府及相关部门情况汇报,与部分文旅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了解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进行了认真审查,现提出如下审查意见。

委员会认为,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审议意见研究处理工作,认真对照审议意见要求进行研究处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凝聚发展共识方面,定期组织学习、开展专题培训、加大教育力度,增强共建意识。两地文旅部门和研究机构也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深入理论研究、组织学术研讨、探索实现路径,为走廊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联合制作电视专题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宣传片,通过政务专栏、联欢晚会、川渝说唱等,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健全协同机制方面,市政府与四川省政府密切沟通,共同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编制并正式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支持政策。密切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沟通、工作协同,努力疏通政策堵点,推动两地互联互通。推动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作用发挥,整合文旅资源,促进优势互补。在深化区域合作方面,充分利用文旅资源,促进特色旅游区协同发展。助推文旅联盟区县交流活动、旅行社发展联盟研讨大会,深化交流、拓展合作。积极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推动出台《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深化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增进两地互促互融。建设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等6个重大文旅项目,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在加强文旅融合方面,深度挖掘文旅资源,共同创建文旅品牌。建立川渝非遗保护联盟,加大文物保护合作。共推文旅精品,联合宣传推广,推动实施巴蜀文化旅游消费“一卡通”,合力促进文旅消费。建立“川渝智慧文旅联盟”,开展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提升智慧文旅水平,增强公共服务效能。在加大基础保障方面,出台行业纾困、优惠奖励扶持等政策,促进文旅企业发展。推动交旅融合,提升公众旅游体验。推进实施重庆舞台艺术领军等人才计划,加强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育。统筹文旅专项资金使用,提高资金效率。

委员会认为,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对照审议意见,部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处理:一是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任务清单分解,制定实施方案,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有关政策落地落实。可借鉴《四川省乡镇级旅游片区规划导则(试行)》,对全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行顶层设计、精细指导,因地制宜做好具体安排。二是统筹谋划和强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带的重要节点、重点项目、重点旅游线路等建设。加大跨区域基础交通项目统筹协调,加速推进广忠黔铁路建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积极探索成渝双城游同城化联动机制,为两地文旅往来创造更加便捷条件。三是深化本地特色文旅资源研究。可借鉴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着力彰显人文底蕴,打造一批主题旅游线路,突出独特性,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旅游吸引力。整合两地资源,对巴文化开展深层挖掘和系统研究,深入推进巴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四是加大对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如通过发掘经费支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指导等,推进荣昌瓷窑里宋窑遗址保护性开发利用,深化对重钢遗址重庆工业博物馆的开发利用。五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资金,对走廊建设重大项目和重要活动给予专项补助,健全融资体系,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推动文旅项目落地实施。强化对财政资金和文旅资源配置的市级统筹,加大对重庆旅游集团的政策扶持。

下一步,委员会将持续关注,督促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依法履职、继续深化落实,扎实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特此报告。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