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五届人大工作亮点回顾

市五届人大工作亮点回顾

日期:2023年01月10日 来源:重庆日报

坚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工作回眸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五年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履职历程坚实厚重,立法成果斐然:制定法规和法规性决定42部,修订法规22部,单独或集中修正法规66部,废止法规31部,审查批准自治县单行条例9部……一批围绕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生态环保重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立法项目不断出台,重庆地方性法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丰硕成果背后,展现的是市人大常委会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着眼良法善治目标,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积极开展“小快灵”立法探索,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效,形成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标志性立法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加强经济领域立法

  高质量立法服务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立法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紧扣大局、着眼急需,充分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始终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坐标、瞄准靶心。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修改了标准化条例、社会信用条例、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等一批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的重要法规。通过高质量立法,有效发挥了地方立法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人大常委会注重处理好改革“变”与立法“定”的关系,先后针对“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机构改革调整等重大决策,牵头开展法规专项清理,区分不同情形提出修改和废止法规的建议。“例如,提请废止的盐业管理条例、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条例等法规,适应了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川渝合作协同立法

  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

  党中央决策部署是人大工作要牢牢把握、全力服务的大局。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围绕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我市积极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及时出台《川渝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协同立法工作办法》,明确专班推进立法、日常沟通联络、联合实地调研、立法计划编制情况适时通报等工作机制,为协同立法奠定了制度基础。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为川渝两省市首个综合性的协同立法项目,较好实现了重要制度有机对接。该条例从市场、政务、法治“三个维度”作出相同或相近的规范,明确了统一政务服务标准、加强执法司法联动协作、加强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等系列重要制度安排。

  同时,两地还积极探索嘉陵江流域协同保护立法,兼顾两省市实际,首次尝试“重庆决定+四川条例”的协同模式,针对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标、共建、共治、共管等问题作出有效管用的制度安排。

  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推进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协同立法,着眼推动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铁路基础设施网络。

  立法回应社会关切

  助力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

  立法有温度,民生总关情。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

  着力补齐民生领域制度短板。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医药条例、全民健身条例、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公共汽车客运条例、红十字会法实施办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办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法规,直面问题、回应关切。

  从一个个法律条文中,更能感受温度:修改城市供水节水条例,对供水水质、应急供水、二次供水等提出新要求;疫情防控关键期,及时推动出台关于依法全力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2022年,推动慈善条例出台,重点补充完善了慈善组织义务、个人求助条件、媒体开展慈善公益宣传责任等制度。

  为民立法,重在细微处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在养犬管理条例统一审议阶段,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网络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广泛倾听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基层群众等的意见建议,对限养犬只数量、犬只识别等群众普遍关心的制度安排作了进一步完善。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提供有效立法支撑

  深冬到来,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重庆广阳岛,进入最佳候鸟观测期。鸟儿们或盘旋于空中,或游戏于浅滩,尽显生态和谐之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市委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广阳岛片区规划管理的决定》,立足对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的“双重保护”,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万里长江奔流重庆。重庆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关键环节落子,搭好制度四梁八柱。市人大常委会坚决扛起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大责任,先后推动制定修改了水污染防治条例、湿地保护条例、长江防护林体系管理条例、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等法规,切实用法规制度保障“一江碧水向东流”。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及时牵头对涉及生态环保的所有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开展全面清理。先后制定修改了河长制条例、节约能源条例、植物检疫条例、野生动物保护规定、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等法规,努力为生态“留白”、给自然“添绿”。

  进一步抓好弘德立法

  强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红岩精神”首次写入地方性法规,三线建设、三峡移民、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红色资源纳入法治保护……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是根据我市有关工作实际,通过“小切口”“小快灵”实现的又一次精准立法。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立法。本届初始之年,及时起草《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立法工作的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弘德立法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立法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并就市委相关文件提出的55个重点立法项目,明确了立法指引、制度重点、起草责任部门、推进时间等要求。

  在立法实践中,遵循和把握各项立法的特点和重点,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明确肯定的行为模式和规范精细的判定标准。如,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优化固化历史文化资源普查、预先保护等制度机制,将城市更新路径由“拆、改、留”变为“留、改、拆”,努力延续重庆悠久历史、厚重人文。

 

以监督刚性和实效助推高质量发展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监督工作回眸

 

  人民关切所系,改革发展所需,就是人大监督所至。

  五年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紧扣全市中心工作,回应民生关切,突出重点领域,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持续优化监督流程、细化工作要求、强化跟踪问效,监督刚性和实效持续增强,推动解决系列深层次问题,有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重点助力高质量发展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

  去年4月,我市启动监督全市一季度计划执行情况——重要政策、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情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存在困难和问题,以及相关部门下一步工作举措。

  “除了看序时进度,还要看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意见。”市人大财经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就是要紧盯经济运行重点难点问题,紧扣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把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中心大局之所在,就是人大履职重心之所在。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紧扣重大项目、重要政策、重点领域,突出工作重点、创新监督方式,着力提升监督实效。

  在推动重大项目实施上,我市实现财政资金从预算安排到重大项目建设,再到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闭环,成为全国省级人大开展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监督的样本。还加强预算、执行、决算全口径全过程监督,以及重点支出和重大项目资金、政府债务、预算绩效、减税降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财政运行风险等重要领域重点环节监督。

  在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瞄准川渝地区合作共建平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营商环境优化,积极推动重大事项落地落实。还先后两次开展法院执行工作监督,推动川渝两地法院完善执行工作联动协作机制。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为保证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连续性,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依法防控疫情、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等重点,持续开展专项监督,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支持、监督财政部门组织的部门重点项目预算公开评审和预算追加评审中,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评审4892个项目,涉及2049亿元,审减107.6亿元,有力推动了重点项目的健康运行。

  围绕民生关切动真碰硬

  “市政管网可能存在渗漏,必须要堵住……”去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组到垫江暗访,直奔污染源重点控制车间厂房、污水处理工厂、工业园区。

  问题所在,监督所指。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用心用情用力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持续深化监督。

  持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市持续跟踪监督普惠性学前教育收费与发展、新建小区规划配套幼儿园清理问题,推动学前教育普惠率由2018年的80.23%上升至2021年的93.1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从36.25%上升到54.45%。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办法、献血条例、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条例、红十字会法实施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等6件法规实施情况开展调研。如,针对绝大多数区县未按规划设置献血屋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重新调研论证设置规划,增加献血车的数量和频次等,推动了无偿献血事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五年里,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组织开展生态环保领域执法检查工作。如,2018年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2019年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2020年检查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2021年检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2022年检查环境保护法和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等。

  为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我市还开展了民营企业发展法治环境工作评议。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查实情、找症结,访谈调研民营企业1900余家,坚持“边进行评议、边推动整改”,有力推动了政府部门转变服务职能、减轻企业迎检负担等。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还分别委托市律协、开州区法院汉丰湖法庭、荣昌区盘龙镇人大办等基层立法联系点,针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情况、行政程序违法涉诉情况、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情况,开展“小切口”“解剖麻雀”式调研分析。

  频出新招提升监督实效

  近几年,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选择1—2个议题,与区县人大联动开展监督,增强监督实效。上下联动监督,已成为重庆人大监督工作的一大突出亮点。

  “通过上下联动方式开展的监督,一般具有议题重要、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监督力度强等特点。”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上下联动监督充分彰显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事实上,市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方式的案例还有很多。如,在预算监督中,自2020年起,每年选择2—3个存在突出问题、整改效果不理想的单位,单独向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情况;在国资监督中,建立重大事项通报、报告制度,加强与审计监督的贯通协同;在司法监督中,积极探索审议意见清单管理、完善机制跟踪问效、办理事项总结复查等方式,督促审议意见办理,推动问题解决,提升监督效果。

  对审议意见涉及的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以清单化、表格式的方式列出。如,在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专项报告的审议意见中,详细列出28家单位需要办理落实的55个事项清单,有力推动了法院执行指挥中心提档升级、执行信息化建设、执行联动机制建设。

  根据审议意见办理情况适时开展“回头看”,对标对表逐一核实是否落实到位。如,在对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开展监督时,除督促其落实审议意见外,还于次年作出相关决定,持续推动解决公益诉讼资金管理等相关问题。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制度日益完善,监督举措不断创新,监督刚性持续提升,监督实效明显增强。每项工作的落实落地,都清晰地勾勒出依法监督、服务大局的人大工作崭新图景。

 

不负重托为人民 创新开展代表工作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五年代表工作回眸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必不负人民重托。

  五年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创新开展代表工作,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推动代表主体作用有效发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探索创新

  率先推行代表履职量化登记管理

  如何评价一位人大代表是否称职?

  市人大常委会将破题关键聚焦在指标量化上,在全国省级人大率先推行代表履职量化登记管理,精准解决代表履职“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

  “‘341 311’基本要求告诉我们,至少做到什么样,才算合格的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贺帅帅介绍,“341 311”源自2019年6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主任会议通过的《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活动登记办法(试行)》。

  该办法明确提出了代表年内、届内履职活动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即一年内,在市人代会期间的审议发言不少于3次,闭会期间参加各项履职活动累计不少于4次,提出议案或者建议批评和意见不少于1件;一届内,参加代表履职培训不少于3次,为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不少于1件,向原选举单位述职不少于1次。

  这让代表履职有了更明确方向,推动代表履职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累计组织开展代表走访、接待群众活动16万人次,参加代表6300余人次,收集处理社情民意10万余条;认真推进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工作,述职率达到100%。

  常态化学习培训

  持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代表作用充分发挥,关键在履职能力。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加强代表学习培训,着力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市五届人大代表产生后,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培训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代表培训。届初,举办多期培训班,对600余名新任市代表进行轮训。届中,通过集中开展专题培训、赴市外学习培训、远程视频培训等方式,先后举办代表培训班13期。近年来,市人大代表人均参训6次以上。

  加强对区县乡镇人大干部的培训。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在市委党校举办培训班7期,赴外地举办培训班1期,累计培训区县乡镇人大干部1700余名。2022年1月,区县乡镇人大换届后,及时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联合印发《新一届区县乡镇(街道)人大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将基层人大干部全部纳入。

  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全力支持保障依法高效履职

  人大工作,主体是代表、基础在代表、活力看代表。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高效履职,推动代表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认真服务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先后组织开展会前集中视察、学习10余次,协助提出议案28件、建议968件,组织闭会期间专题调研12次。创新开展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协作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系列活动。五年来,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到所联系的市人大代表联系组参加活动共189人次。

  分片区开展代表主题活动,提升活动聚焦度、实效性、影响力。会同各选举单位和市人大各专委会,组建了39个市人大代表联系组和8个市人大代表专业组,起草印发《关于加强市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意见》,明确和规范本届代表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落实每名基层市代表任期内至少列席一次常委会会议等机制,基层市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400余人次。

  五年来,市人大代表累计开展视察活动788次,开展专题调研1300次,提出工作性建议1009件。在经济社会发展浪潮里,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各级人大代表冲锋在前、担当实干,用实际行动发挥代表作用、展现代表风采、践行代表承诺。

  创新代表工作方式

  审核公开代表建议4744件

  代表家站(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站、活动站、联络站),是人大代表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可以有效解决“代表不知在哪接待群众”“群众不知到哪找代表反映问题”的尴尬。

  2019年至今,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密切联系群众工作交流会,规范建设代表家站点10103个,近6万名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混编进家站点开展活动。

  代表履职质量,直接决定着人大整体工作的质量。五年来,我市率先实施代表建议办理“两次评价”机制。代表建议答复函回执和答复函承诺事项落实情况回执,直接上传到代表建议办理信息系统,对不满意的与承办单位和代表积极沟通、重新办理,推动代表建议办理由“重答复”向“重落实”转变。

  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市政府办理代表建议工作,问得精准、答得诚恳透彻,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确定的163件重点督办建议已全部完成督办。依法审核公开代表建议4744件,接受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一桩桩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一个个急难愁盼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记者|王亚同

编辑|常畅

审核|曾珠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